卓以王为贤,且为董太后所养,卓自以与太后同族,有废立意。
——《后汉书?董卓传》
—————————————————————————————————
四月初八,雨。
暴雨,砸在鎏金瓦当上。
董卓踹开椒房殿门的刹那,青铜灯树轰然倾倒。
三个小黄门尸首,横陈玉阶,血水顺着蟠螭纹渗入地缝,在董卓铁靴下,发出粘腻声响。
";第七处,仍是没有……";
贾诩的手,沾满血污,从梁柱暗格中,取出了一个空空如也的紫檀匣。
";螭钮金印、乘舆绶佩皆在,独缺……";
他的指尖,经过仔细的抚过匣底凹痕后,他可以断定,那里或许……
本该嵌着,方圆四寸的传国玉玺!
“看来……被人捷足先登了!”
董卓重重一拳,砸碎了描金漆案。
他记得很清楚,前世五年后,也就是初平元年,他挟献帝迁都长安,孙坚趁乱得到传国玉玺时,洛阳城早已是焦土一片。
而今夜,宫中火起不过三个时辰,会有何人,能快过他的西凉铁骑?
上一世,那枚象征着皇家正统的传国玉玺,应该安然无恙的,就在这椒房殿才是啊……
这是董卓有了上一世的记忆后,第二次,产生了失控的感觉。
第一次,则是是听到吕布,斩下了张角头颅的那一次。
……
南宫废墟的青石板上,董卓的铁靴碾过半截龙纹玉璧。
贾诩举着火把,紧随其后,火光在断壁残垣间,忽隐忽现。
“第十二个!”
贾诩忽然蹲下,指尖在半截残躯上划过。
“与此前发现的十一具一样,一刀,两断!万人敌!”
贾诩武艺不高,但眼力,极其高明。
而与高明的眼力相比,更让董卓看重的,是他缜密的思路,与百无禁忌的行事手段。
有了上一世的记忆,董卓明白自己最大的缺陷是什么。
这也正是他将贾诩,从牛辅帐下,安排到自己身边,当随军司马的原因。
“天下,能做到这一点的,不在少数……”
望着那整齐的创口,董卓微微皱眉。
一刀两断,连斩十二人。
凉州军中大将,华雄就能做到!
甚至,他也行!
所以,顺着这条线索,能找出真相么?
董卓做不到的,贾诩,却未必做不到!
“首先,被杀之人,七个是何进的亲军,三个是宫中的禁卫,二个是阉人……”
贾诩顿了顿,刻意的,没有说完整。
有时候,当谋士的,就得给主公留一些反应的时间。
“文和的意思是……”
董卓略一思索,便接口道:“行凶之人,不是宫中的人,也不是何进的人!”
“不错!”
贾诩平静的说道:“排除了这次宫变的当事双方,而此人又是难得一见的万人敌……那派出此人的主使者,必定是所图甚大!说不定……”
“只要找出此人身份!便可知道传国玉玺的下落!”
董卓这次都不用思索,一下,就得出了结论。
“主公,英明!”
贾诩一拱手,极其顺滑的,就是一记马屁奉上。
“英明个屁!”
正所谓,千穿万穿,马屁不穿。
董卓虽然爆了粗口,但脸上的笑意,早就出卖了他内心的境况。
传国玉玺被人捷足先登的那点不快,早就在贾诩的这记马屁下,烟消云散!
有时候,顶级谋士的价值,不止是解决问题。
如何让主公,始终保持一个愉悦的心情,可能更重要。
“文和呐,接下来靠你了!”
董卓只是反应慢了点,人可不傻。
他明白,想靠眼前这点蛛丝马迹,就要找出那幕后之人,靠他董卓,那就是做梦!
这事,还得指望贾诩来!
“是,主公。”
贾诩于一片废墟中,阖上了双眼。
自椒房殿一路至此,所有的所见所闻,全部都如走马灯般,一一浮现。
在他的脑海里,一个虚幻的身影,挥舞着一把锋锐的长刀,将沿路但凡敢阻拦他的人,一一斩杀。
而那些被斩成两段的人,倒地的位置,与现实中,竟是不差一分一毫。
别无二致!
“东南方!”
待脑海里的那人,斩杀第十二人时,贾诩睁眼。
朝着东南,行出一百三十步,果不其然,又有发现。
“第十三个。”
贾诩闭目片刻,轻声道:“转正南!”
七十步后。
“第十四个。”
这次,贾诩都没闭眼,直接朝南继续又行了五十步。
……
“何苗!这是何苗!”
不待贾诩出声,一路跟着的董卓,眼神一凛,惊呼出声。
大将军何进之弟,车骑将军何苗,他还是很熟的。
只见此地横七竖八的,散落了一地的残肢断臂。
除了何苗,至少还有三四十个亲军将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