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香思索这两个字,她不懂咋取字,可听闺女说芷兰她就觉得真好听。“成嘞,那你上头那日,阿母就给你取芷兰这个字!”
最后俩人买了一匹布,和新梳子,缎带之类的东西,还是她出的钱,愣是没让李桂香花钱,回去看着她们拎了东西就知道花了钱,张老汉又怎么会跟李桂香再要钱呢。
三日后的笄礼,张家一家老小整整齐齐围着院子中央跪坐在草甸上的她。
这时候的女孩子头发都是自然披散叫崔髫,或是将头发束在一起垂在脑后叫总发。
也可以扎成左右两股像两只犄角叫总角,不会增加或是添加什么修饰。
直到笄礼这一天才有母亲将女儿的头发精心束起来,盘在头顶用束发的黑帛(bo丝织品)将头发包起来并将笄,也就是钗或是簪插上头固定。
笄礼的仪式也要看人家,富人家不必说笄礼是非常隆重的,还会请有智慧有能力的人来做上宾。
穷人家只能是自己的母亲做上宾,插上笄再取个表字就可以了。
不过像她这种即将嫁人的女子,不仅要插笄还要在发髻上缠上一根缨线,表明她已心有所属是待字闺中要嫁人的女子。
所以普通人家的女孩子笄礼简单一些,她向父母行跪拜礼,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再拜大父大母和张家所有亲人,最后拜上天。
拜了礼李桂香眼眶红红的道“兰花今日长大成人,按着城里规矩要取字,俺特意取了芷兰这两个字给兰花,盼着你日后嫁人要孝顺舅姑,和郎君和和美美地就成!”
笄礼结束,张家人都说了几句祝福话,也说了几句相夫教子的教诲,她自此以后就叫芷兰了。
张家开始紧锣密鼓的张罗布置院子和大门,李桂香每日看着那几样寒酸的嫁妆直喘气,要不是闺女说她自己有银钱,她真怕是要被气的一病不起。
婚礼的头一天她和李桂香睡,李桂香拉拉杂杂的说了一大堆嘱咐的话,无外乎就是好好敬重舅姑之类的话,还有听郎君的话。
说着说着就小声啜泣了起来,心里那份不舍或许一般人不懂,但是她懂李桂香的心里,毕竟她前世也是做过母亲的。
第二日就是成亲的日子,曹家已经派了迎亲的奴婢带着大雁在大门处等候。
她早早起床,按着夏朝的规矩,新妇带着嫁妆跟着男方家迎亲的人去成婚,而不是新郎来迎接。
而且婚礼在傍晚举行,所以张家也派了张大顺两口子,张大安和孟石头作为送亲人,随着她一起去曹家。
真是天下之大无奇不有,结婚竟然没有新郎接?还要新娘子带着嫁妆自己去?真特么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呐。
紧张么?好像有那么一点,毕竟一个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群,连丈夫她都没见过一面,是胖是瘦,是好是坏统统不知道。
而她今日就要嫁去一个新地方重新开始生活.....
未知的恐惧让她心里有些慌,李桂香今日不让她吃东西,只能少少的喝一点粟米水。
没办法这时候的衣服没内裤,穿的都是特奶奶的开裆裤,为了遮挡当然要穿那种长袍的曲裾衣裳。
有一体式的,也有上身下身分开的,上身属于半长袍,下身是裙子。
她穿的就是后者,下身是裙子点缀了一些纁色,全身都是黑色的。
李桂香不会梳什么精致的高鬓,只能简单梳个垂髻(ji)头饰上插着她笄礼时的笄和黑帛。
一切准备妥当,张大安孟石头拿着为数不多的几样嫁妆,张大顺和李桂香今日也难得收拾的干干净净,还特意用曹家送的聘礼料子做了两身衣裳。
别说这么一打扮,看着倒也像家境小康的人家。
夏朝的婚礼女方父母是可以去参加婚礼的,新妇也不需要盖盖头,就这么拎着包去嫁人倒也挺飒爽。
没有车只能步行,幸好是八月的早上天气还是很凉快的,走了大半个时辰终于到了曹家,远远就看见曹家大门口搭着青炉(用青布搭的棚子),门前竟有歌舞表演,不过听着音乐不像结婚.....倒像是丧事.....
谈筝,击缶的声音让人听着昏昏欲睡特别沉闷,不少宾客从青炉穿过直接进入曹家。
迎亲的奴婢带着她和张家人从大门进入,将张家人安置在前厅,唤来另一名婢子引领她进入新房等待傍晚的婚礼。
那名奴婢带着张家人不知去了哪里,穿过熟悉的回廊,环廊之间系着纁色帛条,看着倒是很喜气。
她不算是路痴,可这领路的丫头带着她九曲八弯的转了一大圈,她是怎么进入新房的都不记得了。
等她回神的时候人已经进了屋子,简单的左右相对两室,木质地板厅堂地板摆放着四方的草席。
进门右侧的屋子拉开木门,里面有一张胡床和很大一张草席垫子,胡床上叠着全新的薄被褥。
婢子行了个礼“新妇请休息,婢子就在门口,请您有事唤我。”说完恭敬的退了出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