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嘴角扬起一丝冷笑,这种事情他自己最清楚不过了。
“所以,我考虑是否让另一个家族取代齐家的位置。”
李世民忽然看向李承乾询问。
“太子,你觉得由哪个家族来接替更合适呢?”
李承乾猛然睁大眼睛,但很快恢复平静。
“父皇,渤海高氏如何?他们是地道的河北人,插手此事应该更容易些。”
皇帝微挑眉头,有些意外地看了李承乾一眼。
“无忌,你的意见呢?”
“微臣认为可行。”
长孙无忌点头赞同。
“高氏其实也涉足类似的事情,只不过过去都是小规模参与而已,如今若让他们接替齐家,正好能借此机会摸清整个网络,还能顺便为将来攻打辽东探路做准备。”
未来嘛,自然是针对皇帝将来征服辽东的战略布局。
用高家代替齐家确实能够达到很多目的。
站在长孙无忌身后的房玄龄,不经意间目光扫过李承乾。
他明白皇帝实际是想看看太子会不会推荐苏家或郑家来接手。
这两个家族在河北都有足够的根基,完全能够胜任这项任务。
但李承乾却建议选用高家。
“起身吧。”
皇帝瞥了一眼李恪后,转而看向李承乾。
“太子,对于今日发生之事有何看法?”
“仅是冰山一角罢了。”
李承乾拱手。
“河北人士在长安进进出出,理应感到宾至如归;然而他们表现得未免太过自在了。”
“正是如此。”
李世民点点头。
自大唐立国以来,无论是曾经的窦建德抑或后来的李建成,与河北之间的联系都极为紧密。
因此,皇帝登基之后,便持续对河北实施压制政策。
特别是在税收方面,河北地区及江南地带始终是大唐境内赋税最沉重之处。
“事情就这般处理。”
李世民对李承乾说道,“常何那边若有更多消息,要及时告知于你;同时你这边有任何进展也需及时反馈给他,务必将这些人连根拔起并彻底消灭。”
“遵命!”李承乾郑重其事地作揖答应。
那些人既是帝王的敌人,也是他的宿敌。
特别是他们经常搬弄是非制造麻烦,实在让人愤慨不已。
“好啦,今晚暂且到这里为止,明日还有早朝,大家都回去休息吧。”
皇帝挥手示意,周围大臣们齐声应诺。
夜幕低垂,寒风拂面。
烟花的香气在长安城各处弥漫开来。
虽然正月期间长安不设宵禁,但过了子时,街上的人越来越少。
李恪骑着马缓缓来到吴王府门前。
四周的金吾卫立即列队站立在府门两侧,没有离去。
“目前太子处处占尽先机,直接对付他会很困难。或许我们可以换一种策略——捧杀如何?”
柴五洲目光变得犀利起来咬牙切齿道:“利用捧杀之道是最为公开的计策,即便是太子也难逃其外。只需让太子变得骄傲自满,随后让他与皇上产生矛盾,这样可以让皇上重新厌恶他,届时殿下就有了机会。”
听着这番话,李恪的呼吸逐渐平稳下来,点了点头:“表兄果然有办法。”
“不敢当。”
柴五洲稍微松了口气。
“《括地志》编写得怎样了?”
突然,李恪转向另一个话题。
“估计二月科举前后可以完成。”柴五洲答道。
“不急,等三月会试结束后再说。”李恪平静地摇了摇头。
“是!”
夜色如墨,寒风中,柴五洲一步步向着巴陵公主府走去。
坐在马背上,他不由得回想起了李恪之前说过的每一句话,能够察觉到,李恪对他的信任正在逐渐减少。
然而,即便如此,柴五洲仍然不得不继续支持李恪。
毕竟,李恪所掌握的秘密实在太多。
此时此刻,在柴五洲的心里,有一种预感在蔓延开来——李恪似乎正逐渐失去控制。
这样的感觉并不陌生。
现在最重要的是想方设法脱身,同时,他还得确保给李恪施加最后的压力,
将其推入万劫不复之地。
……
大年初三。
寅时三刻,嵩山天封观。
"陛下,吉时已到。"
长孙无忌的声音响彻云霄。
"三年前,突厥使臣问朕:'唐皇可记得渭水之盟?'"
帝王的声音裹着火星砸在汉白玉阶上。
"今日这九鼎龙吟,便是给天下人的答复。"
李承乾猛然抬头。
李世民叹了一口气。
“朕再忙上三年,三年以后,这天下就是承乾的!”
群臣惊讶。
他们没想到李世民竟然在这个节骨眼上传达禅让的念头!
毕竟他还正值当年!
"儿臣......"
李承乾这才明白过来,为什么今天李世民要这么隆重!
李恪在右侧轻笑出声:"恭喜太子殿下。"
只是那笑容说不出的苦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