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前奏缓缓响起,曹鸽深吸一口气,握紧话筒,开始了他的第一句:“Twenty-five years and my life is still——”然而,声音刚一出口,便显得有些颤抖,音准微微偏离,节奏也稍显不稳。
台下的观众们愣了一下,但很快又用掌声和欢呼声掩盖了这短暂的尴尬。
谭微微紧接着接上,她的嗓音清亮而有力,带着一丝民歌式的甩嗓风格:“Trying to get up that great big hill of hope——”然而,她的音高在某个瞬间略微偏离,尤其是“hope”这个词,音准有些飘忽,听起来略显刺耳。
随着歌曲进入副歌部分,曹鸽的情绪逐渐高涨,他的声音开始放开,试图用高音来点燃全场:“And I say, hey-ey-ey——”然而,高音部分的质量并不理想,声音有些撕裂,甚至接近“刺耳”的程度。
台下的观众们开始窃窃私语,有些人皱起了眉头。谭微微在副歌部分的表现相对稳定,但她的高音同样显得有些过度用力,尤其是在与曹鸽的和声部分,两人的声音并未完全融合,反而显得有些冲突。她的民歌式甩嗓风格与曹鸽的滑音和颤音处理未能协调,导致和声错位,削弱了整体表现力。
尽管如此,两人的舞台表现依然充满激情,然而,技术上的失误依然无法被完全掩盖,尤其是在直播无修音的情况下,每一个音准的偏差都被放大得格外明显。
表演结束后,观众席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但掌声中夹杂着一些微妙的情绪。有些人被两人的激情所感染,认为这是一场充满力量的表演;而另一些人则对技术上的失误感到失望,认为这场表演并未达到预期的水准。
---
在后台的休息室里。
张含芸坐在白夜旁边,笑着问道:“小白,你觉得他们刚才的表演怎么样?”。
白夜说道:“从技术角度来看,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曹鸽的开嗓部分音准不稳,高音区的质量也不够理想,尤其是副歌部分,声音有些撕裂。谭维维的表现相对稳定,但她的高音部分也有些过度用力,导致音准偏离。”
张含芸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那你觉得,如果他们选择降调或者调整编曲,效果会不会更好?”
白夜微微一笑:“降调可能会减轻高音区的压力,让声音更稳定。至于编曲,原曲的摇滚风格和他们的民歌式甩嗓风格有些冲突,如果能更好地融合,效果可能会更协调。不过,这些都是事后诸葛了”。
白夜笑了笑,目光再次投向电视屏幕,轻声说道:“不过,无论如何,他们的勇气和激情是值得尊敬的。”。
直播那,得说好话啊。
。。。
“感谢他们精彩的演出,接下来要登场的这两位歌手,他们的音乐风格截然不同,却同样拥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一位是拥有独特嗓音的‘音乐精灵’,她的歌声总能直击人心,带我们走进情感的深处;另一位则是被誉为‘摇滚天王’的实力唱将,今晚,他们将携手演绎一首经典之作——《一样的月光》。
“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笔笔和信,带来这首——《一样的月光》!”
笔笔的表现一如既往的稳定。
“一样的月光,一样的照着新店溪——”然而,信的高音部分却出现了明显的破音,声音撕裂,甚至接近“刺耳”的程度。
尽管周笔畅的表现相对稳定,但信的破音问题严重影响了整体效果。信的嘶吼式唱腔与周笔畅的清澈嗓音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导致和声错位,削弱了整体表现力。
当表演结束,舞台上的灯光渐渐暗淡,笔笔和信的脸色都显得有些凝重。信的脸上写满了自责,而周笔唱则尽力保持着镇定,试图用微笑来缓解这份尴尬。
现场的观众依然很给面子,掌声和欢呼声。
白夜觉得网上一定是吐槽声一片,默默的打开手机看起了网友的评论。
#难听#上了热搜。
“这真的是《一样的月光》吗?怎么感觉像是在听摇滚版的《死了都要爱》?”一位网友吐槽道,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
“信的嗓子是不是出问题了?这高音破得也太离谱了吧!”另一位观众抱怨,引发了无数的点赞和转发。
也有人调侃说:“笔笔这是被信给‘带沟里’了吧。”
“年度最尬合唱,没有之一!”一位网友在评论区里写道,引发了无数的附和。
“周笔唱这是被拖累了吧,信的黑嗓完全不搭啊!”另一位网友感叹道。
甚至有人调侃说:“信这是在模仿‘摇滚版的苏瑞’吗?结果却成了‘车祸现场’。
尽管如此,也有人对这场表演给予了肯定。一位乐评人在微博上写道:“尽管现场效果不尽如人意,但笔笔和信的尝试还是值得尊重的。他们试图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诠释经典,这种勇气本身就值得肯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