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入县学

作品:种田不成,只好科举发家|作者:蒿菜|分类:古言|更新:2025-04-12 13:12:48|字数:4310字

原本他入县学,只需主簿写份文书盖个官印就行。

没想到县令竟亲自给他写推荐信!

“去吧,望你今后在县学用心读书,将来能为朝廷效力。”

魏县令微笑着说道。

说完,他便差人梁宋应知送出衙门。

离开衙门后,宋应知马不停蹄的来到县学处,有了魏县令的亲笔推荐信,他在县学办理入学手续十分顺利。

办好手续后,宋应知便被带到了宿舍。

与外面私塾的宿舍不同的是,县学里的宿舍都是独门独院,大多呈三室一厅状,不仅可供自己居住,还额外多了一间书房、一间书童的卧房。

宋应知对自己的新居所十分满意!如此一来,自己这些年在府城存下的各类书籍也有地方放了!

将房间简单打扫一遍,铺好床铺,整理完自己的行李,时间差不多也接近午时。

他打算出去买点柴米油盐还有做饭的炭与火炉,方便自己以后在宿舍做饭吃。

顺便去一趟书肆给啥宋应明写封信,让他回来时,把自己的书一块带回来。

出了县学,他径直朝钱家书肆走去,寄完信,他才又去往米铺。

一路上遇到了一家布庄,铺子门前人来人往,大多为商人打扮,宋应知眼尖的发现,这些人都是冲着他们染庄的布去的。

陶金的速度果然快,才一天,货就摆满了布庄。

临芳县虽不大,固定人口也不多,但这里常年有走商驻足,商人最是善于发现商机。

如今临芳县突然冒出来一批色泽鲜艳、色彩多样的布匹,他们自然想抓住机会赚第一桶金。

看着布庄里热闹的景象,宋应知心里也跟着高兴。

相信要不了多长时间,染庄就会接到厚厚一沓布匹订单。

至于供过于求导致物品最后卖不出去的问题,他一点儿也不担心。

一来,走商与走商之间都有自己固定的行商区域,彼此之间不能相互争抢生意。

二来,现在染庄才刚刚起步,规模还没达到大批生产的要求。

三来,虽然通过他的改良,用矿物质颜料取代了很多植物染液,减去了植物染色需要发酵蒸煮晾晒等程序所耗费的时间。

但布染色依然需要经过多次浸染、晾晒程序,西南之地天气多阴霾,若赶上天气不好,耽误布匹晾晒,也会减少成品的数量。

所以,受诸多条件影响,染庄染的布,只会供不应求。

宋应知没有过多停留,看了一会儿就去城西雇了一个人力车夫。

带着车夫,宋应知就近找了家米铺买柴米油盐,又购置了做饭用的炭和火炉后,他才返回县学。

回到宿舍,宋应知将买来的东西一一安置妥当,随即开始生火做饭。

吃饱喝足,宋应知又马不停蹄的开始收拾打扫书房、书童的房间还有院子。

县学虽大,可学子并不多,宿舍也没几个人住,因此宿舍年久没人打扫,已经脏得不成样了。

花了一下午的时间,宋应知也没打扫干净,这样下去可不行,若以后每天都花这么多时间在打扫卫生和做饭上,那他还有时间读书吗?

本来自己天赋就差,如今没了梁举人的教导,自己再浪费时间在这些琐事上,只怕乡试真的无望了……

宋应知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思考着他是不是该给自己找个书童了?

不说帮他洗衣做饭,至少能帮他端茶送水、整理书籍、打扫卫生啥的。

再则,有了书童,下次他再去参加科举,爹和二哥也不用再跟着去照顾他。

越想越觉得这法子好,宋应知当即决定明天下课后就去牙行买个书童。

然而,计划远远赶不上变化。

隔日一早,宋应明去学堂上课时,看着手中的课表,陷入深思……

过去十年,他只在私塾跟着夫子们念活书,每日教学也只在早上。

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官学,除了最基本的儒家教学以外,课表上还安排了历史、律法、以及“六艺”等课程。

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宋应知每日早上的课主要为儒学、史书、北夏律法等。

下午的课业则为六艺,一天的行程可谓是安排的满满当当,五日一休沐。

也就是说,他每隔五天才能出去一次?

一瞬间,宋应知有了现代教学的感觉,看来,找书童的事只能等休沐日再说了。

早上第一堂课的内容是四书里的《大学》,授课的教谕姓唐,唐教谕的教学方式完全是公事公办,他不在乎有没有学子在听,也不在乎学子听懂没,只偶尔,会停顿下来抽问一两个人。

即便那人答不上来,他也不会有任何斥责,只是淡淡地让其坐下,继续自顾自地讲下去。

对此,宋应知心里早已有了准备,在唐教谕讲课时,他专心致志的做着笔记,只等回宿舍后再慢慢看。

课堂上的学子很少,只有七八个人,年岁大不了他几岁,然而,从宋应知进来后,一直没见过几人之间有过任何交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种田不成,只好科举发家》,方便以后阅读种田不成,只好科举发家第144章 入县学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种田不成,只好科举发家第144章 入县学并对种田不成,只好科举发家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