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清燥救肺汤

作品:方剂杂论|作者:附子理中丸|分类:历史|更新:2025-04-18 15:17:07|字数:18704字

石膏观炉火余烬:"武火取气,文火存性。"寒玉砚台裂纹中渗出的玉髓已与药汁交融,"《医门法律》云'燥极而泽',此患肺络得润,如久旱逢霖。"

桑叶改方为:

北沙参四钱(君) 麦冬三钱(臣)

玉竹二钱(臣) 甜杏仁三钱(佐)

川贝母一钱(佐) 鲜石斛汁半盏(使)

粳米一合 冰糖五粒

枇杷叶轻刷叶背绒毛:"《医宗金鉴》'润燥需存肃降之机',当留三片未刷者,取轻宣之性。"叶片在晨光中透出经脉纹理,暗合手太阴肺经走向。

梨皮蒸制秋梨膏:"《饮膳正要》载'雪梨膏润燥如神',需以冬蜜收膏。"膏体拉丝成络,暗合手太阴肺经走向,"每日卯时含化一钱,合'朝食补肺'之训。"

胡麻仁熬制五仁粥:"《食疗本草》谓'五仁润五脏',取黑芝麻、甜杏仁、松子仁各半。"粥面浮起油膜如金箔,"此乃《本草纲目》'脂膏养阴'之法。

麦冬布药于河图玉盘:

北水:鲜石斛汁(滋水涵木)

南火:冰糖(甘缓和中)

东木:甜杏仁(润燥生津)

西金:北沙参(培土生金)

中土:粳米(固护胃气)

蒸气升腾间,玉盘突现"地天泰"卦象。桑叶指庭中古井:"水位复常,青苔转润,《周易》'泰卦主阴阳交和',此象大吉。"

阿胶取患者旧衫残片:"《形色外诊简摩》'衣衾血渍转淡主离经血化'。"血渍在晨光中泛出琥珀光泽,"当以藕节炭三钱煎汤善后。"

杏仁拓印舌象于宣纸:"裂纹较三日前收束三成,《舌鉴辨正》'龟背纹浅主胃阴渐充'。"她将拓片悬于焦桐枝头,晨露沿纹路滚落,竟成"润"字。

古井旁突生异草,鲜地黄抚其紫茎:"《本草图经》谓'地黄遇润则荣',此草茎叶肥厚,正应津液重生之象。"叶片露珠滚入井中,水面涟漪荡出肺经纹路。

桑叶折取焦桐新枝:"《周易》'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此枝新芽萌发,暗合夫子肺阴再生。"嫩芽渗出清露,患者啜饮后喉间隐现津液光泽。

西洋参授《四时调息图》:"酉时面西吐纳,取秋金肃降之气。"他演示"六字诀"中的"呬"字,"《诸病源候论》载'呬主肺疾',需以长息导引余热。"

麦冬制安神香囊:"内盛柏子仁、酸枣仁各半,合《理瀹骈文》'闻香宁神'法。"囊悬于患者床头,柏香与药气交融如雾。

李夫子挥毫题写"杏林春满",墨迹未干时,宣纸突现奇异:字迹边缘渗出晶莹露珠,竟沿"春"字笔画凝成桑叶脉络。桑叶观之莞尔:"此非墨戏,实乃药气归经,阴平阳秘之验!"

百年焦桐褪尽枯叶,桑叶将二十七卷医案悬于亭角。寒风掠过泛黄的宣纸,不同季节的药香在空气中交织:"今岁用清燥救肺汤者三十九例,随燥邪深浅化裁五十七变,诸君且观这三秋医案——"

桑叶执霜打桑枝,枝上横纹密如肺络:"喻嘉言谓'桑叶得秋金之专精',为君者非在量重,而在轻清透达。"她以枝代笔,在地面勾画手太阴经,"正如《医门法律》云'轻可去实',三钱桑叶能引天秋气入肺络。"

石膏振袖露出寒玉砚台:"仲景用我配知母,然此方..."砚台裂纹中渗出玉髓,"取我煅用存沉降之性,五钱恰如秋霖降火,合吴瑭'白虎法象'。"

西洋参剖开参体,渗出琼浆似露:"《本草备要》谓'西洋参凉补不助火',与麦冬相配..."他蘸参汁在青石书写"金水相生","麦冬三钱如秋水盈渠,我二钱似金风送爽,正合《温病条辨》'甘凉濡润'之旨。"

阿胶捧青瓷碗近月:"《汤液本草》云'阿胶润燥需静火烊化'。"胶液在月光下凝成络脉状,"此患痰中带血,蛤粉炒珠可存润止血之性,仿朱丹溪'润络宁血'法。"

麦冬布药于河图玉盘:

北水:鲜藕汁(滋水涵木)

南火:煅石膏(降火存阴)

东木:霜桑叶(肃降肺金)

西金:西洋参(培土生金)

中土:粳米(固护胃气)

玉盘突现"水火既济"卦象,桑叶指亭外古井:"水位回升三尺,青苔转润如膏,此乃《周易》'兑为泽',燥极而泽润万物。"

杏仁启封道光年间青囊:

嘉庆丙子案:举人秋闱咯血,原方加白及三钱、侧柏炭二钱

光绪壬午案:绣娘喉痹失音,化裁入木蝴蝶一钱、蝉蜕八分

石膏冷然道:"叶桂治马氏妇案,尝以本方合青蒿鳖甲,此即'先解燥邪,后养阴分'次第。"寒玉砚台映出当年脉案投影,舌象由绛转淡。

枇杷叶持银刷轻拭叶背:"《医宗金鉴》'绒毛去尽方可用',然留三片未刷者..."她将叶片对准月光,"取轻宣之性载药上行,合钱乙'泻白散'升降之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方剂杂论》,方便以后阅读方剂杂论第123章 清燥救肺汤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方剂杂论第123章 清燥救肺汤并对方剂杂论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