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三仁汤

作品:方剂杂论|作者:附子理中丸|分类:历史|更新:2025-04-25 03:14:58|字数:20376字

白蔻仁展开九州舆图,象牙扇骨轻点岭南烟瘴之地:"《医学源流论》云'南北水土异质,治病当如量体裁衣'。"舆图上朱砂标记的医案如星罗棋布,薏苡仁青衫拂过江南水乡:"钱塘船工案用赤小豆,燕赵牧人案添砂仁,皆本三仁汤法度。"

【南疆医案·湿热浸淫】

《岭南诊籍·庚子年七月廿一》

黎某,男,38岁,樵夫。雨季涉水十日,足胫浮肿如瓠,趾缝糜烂流黄水。查:舌苔黄腻如涂酱,脉滑数如珠走盘。此乃《外台秘要》"脚气病"之湿热下注证。

杏仁取带皮者:"《本草备要》谓'连皮者利水',当用三钱宣肺气以启水之上源。"

薏苡仁配伍赤小豆:"《外台秘要》赤豆薏苡汤法,赤小豆一两、生薏仁两半,专治湿热脚气。"

竹叶卷心鲜品捣汁:"《温热论》'湿温发痉,竹沥可解',取汁外涂糜烂处。"

三日肿消半:"《形色外诊简摩》'肿处皱皮现,湿邪外泄'。"七日趾缝结痂:"《诸病源候论》'黄水尽则肌生'。"

【北域医案·寒湿困脾】

《燕北诊籍·庚子年八月朔》

阿古拉,男,42岁,牧人。贪凉卧毡,腹痛如绞,泻下清冷。查:舌淡苔白滑,脉沉紧如转索。此乃《金匮要略》"寒湿中阻"之候。

白蔻仁配伍砂仁:"《本草纲目》'二仁相须,温中化湿',各取二钱。"

去滑石、竹叶:"《医宗金鉴》'寒湿忌清利',易为干姜三钱温运中阳。"

薏苡仁炒焦:"《药品化义》'焦香入脾',取四钱健脾燥湿。"

马奶煎药:"《饮膳正要》载'马奶性温,助药力散寒'。"

辰时加艾灸:"《针灸大成》'灸中脘、天枢,温通腑气'。"

当夜痛缓:"《诊家枢要》'紧脉转缓,寒邪退舍'。"三日泻止,舌现薄白苔:"《辨舌指南》'阳复湿化'之征。"

【妇孺医案·胎前产后】

《妇科诊籍·庚子年闰四月》

周氏,女,28岁,孕六月。身重如裹,泛恶清水。查:舌胖淡边齿痕,脉滑而濡。此乃《妇人良方》"子肿"之脾虚湿困证。

杏仁易苏叶:"《本草逢原》'紫苏安胎圣药',取三钱梗叶并用。"

去半夏、厚朴:"《产孕集》'妊娠忌破气',易为白术四钱健脾。"

薏苡仁减半:"《神农本草经疏》'薏苡滑利,胎前慎用'。"

五日肿消:"《女科要旨》'肿退胎安'。"脉转滑利:"《脉经》'妊脉如珠走盘'。"

《产后录·庚子年伏日》

林妇,31岁,产褥期贪凉中暑。头重如蒙,汗出粘衣。查:舌红苔黄腻,脉虚数。此乃《温热经纬》"产后感湿,虚中夹实"。

白蔻仁减为一钱:"《女科经纶》'产后忌香燥'。"

加西洋参三钱:"《傅青主女科》'补气不助火'。"

六一散用荷叶包煎:"《温病条辨》'暑月产后,当清补兼施'。"

三日热退:"《临证指南》'舌苔化薄,气阴得复'。"乳汁转稠:"《妇人大全良方》'乳为气血所化'。"

薏苡仁展开炮制图谱:"岭南生品利湿,燕北炒焦温脾,江淮地区生熟各半。"

白蔻仁嗅闻各地豆蔻:"滇南草果气烈,闽广砂仁香醇,入药当因地择材。"

杏仁剖开苦杏:"童稚用蜜炙,老者留皮,孕者易苏叶,此乃《小儿药证直诀》《妇人大全良方》要义。"

竹叶取四季不同:"春采嫩尖轻清,夏取阔叶泻火,秋留老叶固表,冬用霜叶育阴。"

秋分日,仁济堂檐下悬起各地患者所赠药草:岭南赤小豆艳如朱砂,燕北砂仁壳泛紫光,江南荷叶犹带残露。白蔻仁象牙扇轻拂舆图,朱砂标记处新添巴蜀医案:"《华阳国志》载'蜀地多瘴',当配佩兰三钱芳香辟秽..."药圃中,南北药材在秋风里摇曳,恍如历代医家含笑颔首。

月光如霜,铺满仁济堂后院的药畦。杏仁倚着老杏树,指尖摩挲青皮果实:"《神农本草经》谓我'主咳逆上气',此物虽苦,却如良药逆耳。"他剥开一枚杏仁,露出雪白衣仁,"李时珍言'杏仁皮解肌散邪,仁润肺止咳',恰似医者刚柔并济。"

白蔻仁提灯穿行豆蔻丛,灯火映得花穗如璎珞:"《南方草木状》载'豆蔻花未开者曰含胎花'。"他轻嗅未绽花苞,"此般含而未发之态,正应芳香化浊之性——湿邪氤氲时,最需此若即若离的透散之力。"

薏苡仁独坐青石,掌中薏珠滚动有声:"《救荒本草》云'薏珠子可穿念珠'。"他剖开坚硬种皮,"此般致密之质,方能承载淡渗之性——若似竹叶轻浮,岂能导湿热沉坠下行?"

晨露未曦时,杏仁采青果入药:"《雷公炮炙论》载'杏仁须汤浸去皮尖,缓焙去毒'。"他展示不同炮制品:带皮者色褐如土,去皮者白如新雪,"吴鞠通治上焦如羽,故用连皮者取其轻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方剂杂论》,方便以后阅读方剂杂论第130章 三仁汤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方剂杂论第130章 三仁汤并对方剂杂论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