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二陈汤

作品:方剂杂论|作者:附子理中丸|分类:历史|更新:2025-05-09 03:49:36|字数:17590字

【病案总览】

五行痰色图

茯苓展开素绢长卷,痰液标本按五行陈列:

白痰属金(寒湿):原方加干姜三钱

黄痰属土(湿热):加黄芩四钱、瓜蒌六钱

清痰属水(饮邪):合苓桂术甘汤

胶痰属木(风痰):添天麻三钱、僵蚕二钱

黑痰属火(燥痰):佐麦冬五钱、贝母三钱

陈皮指周夫人医案:"此妇历经湿痰→痰瘀→痰热→痰核四变,治法由二陈汤→桃仁二陈→温胆汤→导痰汤次第演进,正合《医宗金鉴》'痰饮变证无穷'之训。"

【辨证精要】

寒热虚实辨

半夏执《景岳全书》示众:"张介宾云'虚实之要,莫逃乎脉'。"她展开三组舌脉图:

1. 舌淡苔白脉濡:守原方

2. 舌红苔黄脉滑:加竹茹、胆星

3. 舌紫苔腻脉涩:添桃仁、红花

附子捧出冬至采集的霜桑叶:"急则治标如狂风扫叶(导痰汤),缓则治本如细雨润土(六君子汤)。"他指周夫人初诊与善后方,"此谓《内经》'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茯苓执药秤论衡:"半夏为君如将,破痰开结;陈皮为臣如相,理气调中;茯苓为佐如工,健脾渗湿;甘草为使如使,调和诸药。"四味药材在晨光中投下影子,恰似将相工使各司其位。

陈皮取鲜橘花蒸露:"花性轻扬治上焦(温胆汤),皮性沉降理中焦(二陈汤),核性沉坠破下焦(导痰汤)。"辛香之气漫过历代医案,暗合《本草纲目》"同株异功"之妙。

学徒误将二陈汤用于阴虚咳嗽,致患者咽干咯血。半夏执染血丝帕:"《医林绳墨》云'燥痰误用辛燥,犹抱薪救火'!"她展开吴瑭医案,"叶氏治马姓书生燥咳,以二陈汤去半夏,加沙参、麦冬,方是正法。"

《金匮要略》在香案上无风自动,泛黄纸页浮现虚影:"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半夏躬身作答:"后世添竹茹清胆,加桃仁破瘀,未离仲景心法。"虚影颔首,墨迹渐化桂枝纹样。

《临证指南医案》朱批流转:"络病治痰,当佐虫蚁。"陈皮取地龙、全蝎示众:"此乃叶氏'飞者升,走者降'之法,今治周夫人痰核,正用此道。"

"痰饮大道"匾额在晨光中揭幕,楹联摘自《黄帝内经》:

上联:饮入于胃游溢精气

下联:上输脾肺通调水道

横批:升降有常

坊主捧出紫檀药匣,内藏七代痰饮治验手札。首页泛黄纸上,先师墨迹遒劲:"痰饮之治,不在逐邪,而在复常;不在攻伐,而在燮理阴阳。"

周夫人携新酿橘皮酒踏入医堂,三年陈香漫溢梁柱。半夏将酒液倾入河图洛书模型,琥珀色的脉络竟与三焦水道暗合。茯苓轻触"痰饮大道"金匾,恍见《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篆文在晨光中流转。学徒捧出新拓印的《雷公炮炙论》,半夏姜汁的辛烈与陈皮陈香在药柜间交织,凝成千年不散的医魂。

————————

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 橘红各五两 白茯苓三两 甘草炙,一两半

【用法】上药?咀,每服四钱,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7片,乌梅1个,水煎服)。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咳嗽痰多,色白易咳,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证治机理】证由脾失健运,湿聚为痰所致。脾失健运,停湿成痰,湿痰犯肺则宣肃失常,故咳嗽痰多;痰阻气机,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阻于胸膈,气机不畅,则痞闷不舒;湿性重滞,则肢体困重;阻遏清阳,则头目眩晕;痰浊凌心,则心悸。治以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方解】君以半夏,善能燥湿化痰,又能降逆和胃,兼以消痞除满。湿痰既成,阻滞气机,遂臣以橘红,理气行滞,燥湿化痰,乃“治痰先治气,气顺则痰消”之意。脾为生痰之源,茯苓甘淡渗湿健脾,以治其生痰之源,且半夏与茯苓配伍,“燥湿渗湿则不生痰”;生姜之用,既能助半夏、橘红以降逆化痰,又能制半夏之毒;复以少许乌梅收敛肺气,与半夏相伍,散中有收,使祛痰而不伤正,且有“欲劫之而先聚之”之意,均为佐药。炙甘草和中调药,为佐使药。本方为治湿痰证之基础方。

【配伍特点】燥化行气运脾以现治痰之要,少佐酸收以顾正气。

【方歌】二陈汤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成,利气调中兼去湿,一切痰饮此为珍;导痰汤内加星枳,顽痰胶固力能驯;若加竹茹与枳实,汤名温胆可宁神。

喜欢方剂杂论请大家收藏:(www.zuiaixs.net)方剂杂论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页目 录下一章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方剂杂论》,方便以后阅读方剂杂论第143章 二陈汤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方剂杂论第143章 二陈汤并对方剂杂论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