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朔用手背抚了一下额头上的雷纹,用最朴实易懂的方式,掰开揉碎地讲解:
“诸位老丈,此种稻之法,与侍弄稷粟大不相同,需格外的精细耐心。这第一步,乃是**选种**。”
他抓起一把金黄稻谷,“绝不能直接撒播。需以清水浸泡,飘浮于上的,皆是瘪谷、坏种,务必捞净剔除,只取沉底饱满、健硕之种。”
老农们纷纷颔首,选种的重要性,他们一生与土地打交道,自然深知。
“第二步,**醒种育苗**。”周朔继续道,语速放缓,确保每个字都清晰入耳,“精选之种,需以温水——切记,非是滚水,温乎即可——浸泡一天一夜,此谓‘催芽’。其后捞出,沥去多余水分,寻一温暖避风之处,以湿润麻布覆盖,令其‘醒’发。待大多种子探出细小洁白之芽尖,这第一步方算成功。”
他用手细致地比划着那芽尖应有的长度,“此步至关紧要,能极大提升出苗率,避免种子直接入土,被鸟雀啄食、或腐烂不出,平白损耗。”
“待芽齐之后,便需**育苗**。请看那边早已备好的苗床——”
他指向一旁土地平整如镜、土壤细碎如粉、四周拢起田埂的特定地块,“此地需整得极细极平,并施足底肥——以腐熟透了的农家肥为佳。而后,将催好芽的种子均匀播撒其上,再薄薄覆盖一层细土,宛若为种子盖上一层暖被。其后保持苗床湿润,然绝不可积水……”
周朔讲得极尽详细,从苗床的水分管理,到如何防范倒春寒冻伤娇嫩幼苗,再到移栽的最佳时机——“待秧苗长至一掌之高,约莫二十日左右,根系已然健壮,便可移栽至大田之中。切记移植到大田中前要将秧苗根去除三分之一。”
“为啥?根不是越多越容易成活吗?”牛大不懂就问。
“去除三分之一根系是为了让新根尽快长出,新根长出越多吸收土地营养就越多,对以后抗病虫害增加产量有大益。”周朔看了牛大一眼耐心解释!
他再次下田,亲自演示插秧手法:“行距、株距皆有定数,过密则稻株难以舒展,过疏则浪费地力。大致如此……”他分秧、插苗,动作虽略显生疏,但要领精准到位。
“移栽之后,水深控制亦是关键,初期宜浅,后期渐深,还需适时晒田……其后追肥、除草、除虫,每一环节皆不可懈怠。只要诸位精心伺候,一季收成,必远超诸位想象!
在吾代州、青州之地,只要掐准时节,育种与收割衔接得当,抢出时间,完全可再种一季晚稻!”
周朔的话语中带着一种源自认知碾压的绝对自信,这种自信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他将复杂的农技简化提炼,用农夫们能听懂的逻辑娓娓道来,听得几位老农眼中疑虑尽散,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亮的光彩和跃跃欲试的激动。
他们紧紧围着周朔,不断提出各种预想到的实际难题,周朔均一一耐心解答,气氛热烈。
春日阳光将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以及田野中的周朔,都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
“刘老伯,这种稻育秧之重任,我便托付给您了,此乃代、青两州未来之根基,万望谨慎!”周朔郑重嘱托。
老农激动得胡须微颤,躬身应道:“主公放心!老朽定如同照看自家孙儿般,精心侍弄这些稻苗,绝不敢有半分马虎!”
牛大在一旁咧着嘴憨笑,仿佛已看到秋日遍地金黄、米香弥漫天下的盛景。
交待完毕,周朔走上田埂,一边清洗腿上的泥泞,一边对随行的亲卫吴风问道:“吴风,交予退伍老卒们筹办的养殖场,如今进展如何?光有米吃还不行,得让兄弟们,百姓碗里多见油腥,身上多长力气!”
喜欢穿越到古代穷的只剩下一把砍柴刀请大家收藏:(www.zuiaixs.net)穿越到古代穷的只剩下一把砍柴刀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