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男的他叫秦书远,人如其名,是个读书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时局动荡,烽火连天。他本是关内人,因战乱流落至此,见此地孩童失学,于心不忍,便在这座破败不堪的庙里,当时香火还顶盛,称三清观,这个偏殿,功曹殿里,借了一隅之地,开办了蒙学。他不要束修,只求孩子们能识几个字,明一点理。殿内神像肃穆,殿外松涛阵阵,夹杂着孩童稚嫩的读书声,是他乱世中唯一的慰藉。
他为人清高,带着读书人特有的骨气,不愿与横行乡里的伪满官吏和地痞流瀣一气,因此也得罪了些人。那年秋天,一股溃败的乱兵流窜至此,要强占道观作为据点。秦书远挺身而出,据理力争,试图保护藏匿在观后柴房里的几个年幼学生。混乱中,他与一名兵痞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臭老九,识几个字就敢挡老子的路?”那兵痞狞笑着,用枪托砸碎了他的眼镜。混乱推搡中,不知是谁,或许是那个怀恨在心的地痞指使,或许只是乱兵一时的凶性大发,一条粗糙的麻绳,从后面套上了他清瘦的脖颈,就利用这功曹殿那根结实的梁柱,将他生生吊死在了他平日教书育人的地方。
他死后,乱兵匆匆离去,道观也渐渐荒废。他的尸身直到多日后才被好心人发现掩埋。时值乱世,人命如草芥,他的冤死,如同投入湖中的一粒小石子,连涟漪都未曾荡开多少便沉寂了。没有人去追查真凶,甚至很少有人还记得,曾有一位叫秦书远的先生,在这里教过书,并为此付出了生命。
他的魂魄,带着对暴行的愤怒,对学生的牵挂,以及作为一个读书人却死得如此不体面的屈辱,被牢牢地束缚在了这根夺走他生命的梁柱之下。他不像赵卫红那样有强烈的倾诉欲,他的冤屈是沉默的,是内敛的,却更深,更重,如同这殿内积年的尘埃。
当秦先生那沉郁的往事带来的压抑感尚未消散,那股萦绕在桌脚、最微弱也最让人心酸的感应,轻轻拉扯着我的注意力。那孩子的过往,甚至比前两者更加破碎、模糊,像是被风吹散了的旧照片,只能勉强拼凑出一些零星的片段。
他不知道自己的大名,只隐约记得,有人叫他“小石头”。大概是1940年前后,具体年份已不可考。记忆里是漫天的火光,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人们惊恐的奔跑和哭喊。他被母亲死死地抱在怀里,在混乱的人流中跌跌撞撞地奔跑。母亲的怀抱很温暖,但恐惧像冰一样刺穿了他幼小的心灵。
不知怎么的,他就和母亲分开了。可能是在穿过某片树林时被人群冲散,也可能是在躲避轰炸时躲藏的地方不同。他只记得最后一眼,是母亲回头寻找他时,那张布满泪痕和惊恐的、绝望的脸。
“娘——娘——” 他哭喊着,声音淹没在更大的嘈杂里。
喜欢一个出马仙自述真实经历请大家收藏:(www.zuiaixs.net)一个出马仙自述真实经历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