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次沟通之后,赵娟消沉了好几天。微信上没了动静,我也不知道她到底能不能想通。
直到第五天,她才发来一条消息:“师傅,我想试试。我该怎么做?”
我知道,她指的是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放下”和“告别”。这注定是一个艰难而痛苦的过程。
我给她制定了几个步骤,不强求速度,只注重她的感受。
第一步,是减少“触景生情”的刺激。我让她先把满屋子他的照片收起来大部分,只留一张最喜欢的,放在不那么显眼的位置。把他的日常用品,比如刮胡刀、旧衣服、杯子等,整理打包,可以不必立刻处理,但要收进箱子,从日常视线里移开。
就这么一个简单的指令,她足足挣扎了一个星期。每次动手,都像经历一场生离死别,哭得几乎虚脱。她不断给我发消息,说“拿起他的衣服,好像还有他的温度”,“看到照片,就觉得他在对我笑”……
我当时真的暴躁,但是我不能发火,我只能反复告诉她:“感觉痛苦是正常的,这是在剥离已经长进肉里的习惯。哭出来没关系,但东西一定要收。这是为你自己,也是为了他。”
慢慢地,她开始一点一点地做。今天收一张照片,明天打包几件衣服。进程缓慢,但她在努力。
第二步,是改变语言和思维习惯。我要求她,每天刻意减少提到她老公的次数,尤其是在孩子面前,不要总是沉浸在“你爸爸以前……”这样的回忆里。在心里,当那种“他还在”、“我对不起他”的念头冒出来时,要有意识地打断,换成“他希望我好好过”、“我要带着他的爱好好生活”。
这比收拾东西更难。多年的思维定式,如同刻在骨子里。她常常不自觉就又陷入悲伤的情绪。但她开始有意识地去对抗了,这已经是巨大的进步。
同时,我让她开始尝试走出家门。哪怕只是去楼下小区散散步,看看花草,看看那些跳广场舞的老人,感受一下鲜活的生活气息。一开始她极其抗拒,觉得外面的热闹都是对她的讽刺。但在我近乎“命令”的要求下,她勉强去了。
回来后,她跟我说:“师傅,我看到一对老夫妻牵着手散步,我心里……像针扎一样。但我也看到一个小娃娃在学走路,摔倒了又爬起来,他妈妈在旁边笑着鼓励……好像,好像也有点不一样的感觉。”
“这就对了。”我鼓励她,“生活不只有一种颜色,你不能只盯着灰色看。”
第三步,是关于祭祀。我告诉她,以后给你丈夫烧纸,心意要到,但心态要变。不是在维系一种虚幻的联系,而是在表达怀念和祝愿。时间可以固定在清明、中元、七月十五和过年。烧纸时,不要哭哭啼啼地诉苦,而是可以默默告诉他:“我和孩子都很好,你别担心。你在那边也要好好的。” 然后,把纸钱烧干净,转身离开,不再回头。
我特别强调:“不要再烧那些乱七八糟的‘续缘符’、‘沟通纸’了,那只会添乱。就烧正常的纸钱,金条,元宝,表达一份心意即可。”她一一记下。
这个过程,反复而煎熬。她时有反复,有时候收拾东西到一半崩溃大哭,有时候又会怀疑自己做得到底对不对,是不是真的背叛了他的丈夫。我就像个严厉又耐心的教练,时而鼓励,时而鞭策,在她每次快要退缩的时候,推她一把。
两个月后,她告诉我,她丈夫的遗物,除了几件特别有意义的,其他都整理好,打包封箱,放到了储藏室。家里的空间,一下子清爽了很多。
“心里好像……也空了一块,”她说,但语气不再是完全的绝望,“但也好像,能喘口气了。”
喜欢一个出马仙自述真实经历请大家收藏:(www.zuiaixs.net)一个出马仙自述真实经历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