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情节的不合理,反映出当时文学创作的腐朽。创作者为迎合某种趣味,不顾现实逻辑与生活常理,编造出千篇一律的故事。贾母的批判,实则是对这种腐朽文学创作风气的有力针砭。她以自己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敏锐的洞察力,揭示出这些故事的荒谬之处。
曹公借贾母之口,批判腐朽文学,意在倡导真实、自然的文学创作。文学应源于生活,反映生活的真实面貌,而非脱离实际,堆砌虚假情节。这种批判不仅在当时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即便在今日,对于文学创作仍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提醒创作者要扎根生活,尊重现实逻辑,方能创作出有深度、有价值的作品。
4.破套背后的曹公立意
曹公借贾母之口打破陈腐旧套,并非单纯的批判,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立意。在破除才子佳人故事的俗套之后,曹公倡导的是一种真挚、纯粹的男女之情。
在封建礼教的大环境下,男女之间的感情被诸多规矩和束缚所压抑。才子佳人故事中的爱情往往流于表面,成为一种模式化的表达,缺乏真实的情感内涵。而曹公通过对这些俗套的否定,意在展现真正的爱情应是超越门第、才华等外在因素,基于彼此心灵的契合与理解。
宝黛之情便是曹公所倡导的男女真情的典范。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感情,并非基于世俗的考量,而是源于灵魂深处的共鸣。他们在长期的相处中,相互理解、相互欣赏,共同追求精神上的契合。这种感情没有受到封建礼教的过多干扰,是纯粹而真挚的。
林黛玉敏感细腻,贾宝玉叛逆不羁,他们的性格在贾府这个封建大家庭中显得格格不入,但却在彼此身上找到了知音。他们的爱情没有遵循传统的婚姻模式,没有受到门第、财富等因素的左右,而是纯粹地基于对彼此的感情。这种感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也正是曹公所推崇的。
曹公借贾母破陈腐旧套,实则是在为宝黛之情的展现做铺垫。通过批判那些虚假的才子佳人故事,更加凸显了宝黛之间真挚感情的难能可贵。同时,也表达了对封建礼教压抑人性、扭曲爱情的不满,呼吁人们追求真实、自然的情感,这正是曹公在这一回中“破”陈腐旧套后所立的深刻立意,让读者在领略故事的同时,也能对爱情和人性有更深刻的思考。
三、王熙凤效戏彩斑衣
1.效戏彩斑衣的情节
在贾母批评完才子佳人故事后,王熙凤见气氛正好,便想着法儿逗贾母开心。她灵机一动,效仿起《二十四孝》里“斑衣戏彩”的典故。只见王熙凤站起身来,故意做出一副活泼俏皮的模样,手舞足蹈,嘴里还念念有词,那动作和神态夸张又有趣,仿佛瞬间变成了一个天真烂漫的孩童。
众人先是一愣,随即反应过来,顿时哄堂大笑。贾母更是笑得合不拢嘴,眼中满是欢喜。王熙凤一边“表演”,一边还不忘用诙谐的语言插科打诨,把在场的人逗得前仰后合。她的这番举动,既展现了自己的机灵聪慧,又恰到好处地活跃了气氛,让夜宴的欢乐氛围愈发浓厚。众人沉浸在这欢快的氛围中,对王熙凤的绝妙表现赞不绝口,整个花厅充满了欢声笑语,将元宵夜宴的喜庆推向了又一个高潮。
2.王熙凤的人物性格展现
王熙凤效戏彩斑衣这一情节,将她的诸多性格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幽默睿智是王熙凤性格中极为突出的一面。在夜宴上,她巧妙地抓住时机,以“斑衣戏彩”的方式逗乐贾母。她手舞足蹈、念念有词的模样,看似随意的表演,实则经过精心构思。她深知贾母的喜好和情绪,能在恰当的时候用这种幽默的方式活跃气氛,化解可能出现的尴尬,足见其睿智。这种幽默并非简单的插科打诨,而是基于对场合和人物心理的精准把握,展现出她过人的智慧。
口齿伶俐也是王熙凤的一大特质。在“表演”过程中,她一边做出夸张的动作,一边用诙谐的语言插科打诨。她的言辞生动有趣,妙语连珠,每一句话都能恰到好处地引发众人的笑声。无论是与贾母的互动,还是对周围人的调侃,她都能应对自如,话语流畅且富有感染力。这种出色的口才使她在贾府中能够左右逢源,无论是处理事务还是与人交往,都能凭借口才占据主动。
八面玲珑则体现在王熙凤对整个场面的把控上。她的“斑衣戏彩”不仅讨好了贾母,还让在场的众人都沉浸在欢乐之中。她能照顾到不同人的感受,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到这份喜悦中来。无论是长辈还是晚辈,都被她的行为所吸引,对她的表现赞不绝口。她在这个过程中,巧妙地平衡了各种人际关系,展现出极高的社交技巧。通过这一情节,王熙凤幽默睿智、口齿伶俐、八面玲珑的性格特点跃然纸上,使她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3.影射历史典故
王熙凤“戏彩斑衣”这一情节,并非简单的逗乐之举,背后或许影射着康熙六十大寿时诸皇子的行为,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关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