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妙玉出现
在《红楼梦》第七十六回中,妙玉的出现宛如夜空中划过的一颗流星,为凹晶馆联诗这一情节增添了别样的色彩。
当黛玉和湘云在凹晶馆联诗至“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时,一语未了,只见栏外山石后转出一个人来,笑道:“好诗,好诗,果然太悲凉了。”此人正是妙玉。妙玉上次聚会还是在第四十一回的栊翠庵,之后便一直未曾露面,此次突然现身,给人一种神秘之感。
妙玉出现后,便邀请湘云和黛玉到栊翠庵。在栊翠庵中,三人有了进一步的交流。妙玉对湘云和黛玉的联诗进行了点评,认为诗句过于悲凉。她亲自提笔写诗,诗中暗含了诸多人物的命运。如“香篆销金鼎,脂冰腻玉盆”暗示了元春和宝钗的命运;“箫增嫠妇泣,衾倩侍儿温”与贾宝玉相关;“空帐悬文凤,闲屏掩彩鸳”则映照出林黛玉的孤独;“犹步萦纡沼,还登寂历原”仿佛是妙玉自身的写照;“石奇神鬼搏,木怪虎狼蹲”似在暗示迎春的遭遇。
从妙玉的形象来看,她是一个孤傲清高、才华出众的女子。她居住在栊翠庵,远离尘世的喧嚣,有着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她对诗词有着极高的造诣,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湘云和黛玉联诗中的情感和意境,并以自己的诗作进行回应。她的出现,为凹晶馆的聚会带来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
妙玉在本回中的作用不可小觑。首先,她的出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原本湘云和黛玉的联诗已接近尾声,妙玉的到来使得故事有了新的转折,将情节引向了栊翠庵,为故事增添了新的内容。其次,妙玉的诗作暗示了人物的命运,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读者可以从她的诗中窥探到各个主要人物未来的遭遇,增加了故事的悬念和可读性。最后,妙玉的形象丰富了小说的人物群像。她与湘云和黛玉的交流,展现了不同性格的才女之间的碰撞和共鸣,使读者对《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妙玉的出现,如同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让《红楼梦》的故事更加精彩动人。
三、人物分析
1.贾母
在《红楼梦》第七十六回中,贾母的心理变化和行为表现宛如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她对家族兴衰的深切感受与无奈。
赏月伊始,贾母虽强颜欢笑,却难掩内心对人少冷清局面的失落。宝钗姊妹家去圆月,李纨、凤姐病着,老爷少爷们又早早被遣回,只剩下姑娘媳妇相陪。这种人员的凋零,让爱热闹的贾母“不觉长叹一声”,她深知家族已不复当年的兴旺与热闹。然而,她仍试图维持节日的氛围,命人换大杯酒,还让吹笛助兴,期望能寻得一丝欢娱。
当桂花阴中传来悲怨的笛声,贾母的情绪彻底被触动。笛声如泣如诉,勾起了她对家族命运的忧虑,泪水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这泪水,饱含着她对往昔繁华的怀念,对当下冷清的伤感,以及对家族未来的隐隐担忧。她意识到,曾经辉煌的贾府,如今已逐渐走向衰落,而她却无力阻止这一切的发生。
贾赦崴脚这一意外事件,更是让贾母的心情雪上加霜。贾赦作为贾府的长辈,他的受伤象征着家族支柱的不稳。贾母对贾赦父母偏心的笑话耿耿于怀,这不仅反映出家族内部的矛盾,也体现了她对家族现状的不满和无奈。她深知,家族内部的不和谐与矛盾,正加速着贾府的衰败。
到了四更天,众人逐渐散去,只剩下探春陪着老太太。此时的贾母,已不再强撑着精神,她的疲惫和无奈尽显无遗。探春取代了王熙凤的位置,小心翼翼地伺候着她,这一细节暗示着贾府管理权力的转移,也让贾母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家族的变化。
贾母在本回中的心理变化和行为表现,深刻地反映了她对家族兴衰的感受和无奈。她曾经是贾府的最高长辈,享受着荣华富贵,掌控着家族的命运。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家族逐渐走向衰落,她却无能为力。她只能在中秋夜的月色下,独自品味着这份凄凉和无奈,感叹着世事的无常。
2.黛玉
在《红楼梦》第七十六回的中秋夜,黛玉的触景感怀与联诗时的情感表达,宛如一幅细腻的工笔画,生动展现出她多愁善感、敏感细腻的性格特点。
中秋佳节,本应是阖家团圆、欢声笑语的时刻,然而贾府的景象却让黛玉倍感凄凉。宝钗姊妹家去圆月,李纨、凤姐病着,老爷少爷们早早被遣回,只剩下姑娘媳妇相陪,贾母也感叹人少冷清。这样的场景,如同冰冷的寒风,刺痛了黛玉那颗敏感的心。她独自俯栏垂泪,泪水里饱含着对团圆的渴望和对当下冷清局面的伤感。她自幼父母双亡,寄人篱下,虽身处贾府这等富贵之家,却始终有一种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在这个本应团圆的节日里,这种孤独感愈发强烈,让她不禁悲从中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