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对比反映出当时社会价值观的多元性。一方面,封建正统观念深入人心,忠义、礼教等价值观被广泛宣扬和遵循;另一方面,像宝玉这样的叛逆者,开始关注个体的情感需求和人性的解放,对传统价值观提出了挑战。这种多元性预示着社会变革的潜在趋势,也展现了人性在不同价值体系下的复杂表现。
八、与其他章节的关联
1.与前文情节的呼应
本回与前文情节存在多处呼应,其中晴雯相关情节的连贯性尤为明显。前文曾多次展现晴雯的鲜明个性,如“撕扇子作千金一笑”,体现出她的直爽任性,这与本回诔文中对她性格的描述相呼应,进一步强化了晴雯的形象特点。
前文还详细描写了王夫人对晴雯的不满。王夫人认为晴雯“妖精似的东西”,担心她带坏宝玉,这为后文晴雯被赶出贾府并含冤而死埋下了伏笔。本回中,王夫人向贾母谎称晴雯得了女儿痨将其赶走,正是前文不满情绪的延续和爆发,展现出封建家长制的专横与残酷。
此外,宝玉与晴雯之间深厚的情谊在前文也有诸多体现。他们同卧同起,饮食起坐都在一起,感情十分亲密。本回中,宝玉得知晴雯死讯后悲痛欲绝,撰写《芙蓉诔》来祭奠她,追忆与她相处的点点滴滴,这种情感的表达与前文的情节紧密相连,使读者更能感受到他们之间超越主仆的真挚情谊。这些呼应之处增强了故事的连贯性和逻辑性,让读者更能深入理解人物的命运和故事的发展。
2.对后文情节的铺垫
本回对后文情节有着多方面的铺垫作用,暗示了人物的命运走向。
《姽婳词》的创作暗示了家族的兴衰。林四娘虽英勇忠义,但最终无法改变衡王战死、城池沦陷的悲剧结局,这或许预示着贾府在封建末世的大环境下,即便有子弟努力遵循封建正统观念,也难以逃脱衰败的命运。贾兰、贾环和宝玉创作《姽婳词》,展现出不同的思想观念和才华,他们未来在家族中的作用和命运也可能因此产生差异。贾兰遵循正统,可能会在封建仕途上有所作为,但也难以挽回家族的颓势;宝玉的叛逆思想则可能使他与家族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加速家族的分崩离析。
《芙蓉诔》的出现暗示了宝玉和黛玉的情感发展。晴雯在某种程度上是黛玉的影子,她们都美丽聪慧、性格直爽,且都与宝玉有着深厚的情谊。晴雯的悲惨命运可能预示着黛玉未来的结局也将十分凄凉。宝玉对晴雯的深情哀悼,也为他与黛玉之间的爱情悲剧埋下了伏笔。他在诔文中对封建压迫的批判,可能会在与黛玉的相处中进一步加深他们对封建制度的不满,使他们的爱情面临更多的阻碍和挑战。
此外,本回中王夫人对晴雯的残酷迫害,也暗示了她在未来可能会对宝玉身边其他亲近的人采取类似的行动,进一步加剧宝玉的痛苦和反抗情绪,推动故事向更加悲剧的方向发展。
九、红学研究观点综述
1.关于《姽婳词》的研究观点
红学研究者对《姽婳词》持有多种不同的研究观点。部分研究者认为《姽婳词》隐喻着政治斗争。林四娘的故事中,衡王战死、流寇肆虐,象征着当时社会政治的动荡不安。贾政让众人创作此词,可能是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表明家族立场,期望子弟具备林四娘的忠义精神,以在政治斗争中维护家族地位。不同人创作的《姽婳词》反映出他们在政治观念上的差异,贾兰和贾环较为正统,体现对封建正统观念的遵循,而贾宝玉融入个人情感和独特思考,暗示其对封建政治秩序的叛逆,预示着家族内部不同思想观念的碰撞及在政治斗争中的复杂命运。
也有研究者从文学角度出发,认为《姽婳词》展现了曹雪芹卓越的诗词创作才华。诗中对林四娘形象的塑造生动鲜活,语言优美,韵律和谐,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同时,通过不同人物的诗作,展现了他们的性格特点和文学素养,丰富了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文化内涵。
还有观点指出,《姽婳词》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对林四娘忠义精神的歌颂,体现了封建正统观念对家国大义、忠诚奉献的推崇,与宝玉对晴雯的私人情感形成对比,反映出社会价值观的多元性。
2.关于《芙蓉诔》的研究观点
红学研究者对《芙蓉诔》的解读丰富多样。许多研究者认为《芙蓉诔》与黛玉存在紧密关联。晴雯在某种程度上是黛玉的影子,她们都美丽聪慧、性格直爽,且与宝玉情谊深厚。在撰写《芙蓉诔》时,宝玉对晴雯的赞美和深情哀悼,也映射出他对黛玉的情感。当宝玉念到“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时,黛玉听后变色,这一情节暗示了黛玉未来的命运或许如同晴雯一般悲惨,《芙蓉诔》也成为了宝黛爱情悲剧的伏笔。
从文学价值角度看,有研究者指出《芙蓉诔》是《红楼梦》中文学成就极高的篇章。它用词华美典雅,运用大量比喻、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全方位展现了晴雯的美好品质,情感真挚深沉,层次丰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