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宝玉的这些表现可以看出,失玉对他的精神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他的疯傻状态不仅是身体上的疾病,更是心灵上的创伤。他对黛玉的感情在疯傻中依然存在,但却无法得到正常的表达和回应。这也预示着他与黛玉的爱情悲剧即将到来,他们的感情在封建礼教和命运的捉弄下,注定无法圆满。宝玉在本回中的疯傻状态,深刻地展现了他的悲惨命运,也让读者对封建制度的残酷和无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4.贾母
在《红楼梦》第九十六回中,贾母在宝玉婚事上的决策过程和心理,鲜明地体现出她作为封建家长的形象以及对家族利益的考量。
面对宝玉失玉后的疯傻病情,贾母心急如焚,为了挽救宝玉的生命,她决定通过娶亲冲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一决策的出发点,首先是出于对宝玉的疼爱。宝玉是贾母最疼爱的孙子,在她心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看到宝玉病得胡涂,她心疼不已,希望通过冲喜能让宝玉的病情好转,恢复往日的生机。
在商议婚事的过程中,贾母考虑到了诸多因素。此时正值元妃丧服期内,且薛蟠还在监中,按照常理,宝玉不宜此时娶亲。但为了救宝玉的命,她果断决定越礼行事,不请亲友、不排筵席、不用鼓乐,按照南边规矩拜堂就算成亲。这一决定显示出她在关键时刻的果断和对宝玉病情的重视。
当袭人将宝玉与黛玉的私情告知王夫人,王夫人又回明贾母后,贾母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她深知宝玉对黛玉的感情,但为了家族的利益,她不得不考虑与薛家联姻。薛家财力雄厚,与贾府联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贾府的经济压力,同时也能维护家族的地位和声誉。在权衡利弊之后,贾母最终同意了王熙凤的掉包计。虽然她觉得这样做苦了宝钗,但为了家族的未来,她还是选择牺牲个人的情感。
从贾母的决策过程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家长。她拥有绝对的权威,在家族事务中拥有最终的决策权。她的决策往往以家族利益为出发点,而忽视了个人的情感和幸福。在她看来,家族的兴衰和延续比个人的感情更为重要。她的这种观念,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家族利益至上的价值观。
贾母在宝玉婚事上的决策,体现了她作为封建家长的权威和对家族利益的考量。她的决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出于对宝玉的疼爱,但更多的是为了维护家族的地位和利益。这一情节也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对爱情的扼杀。
5.袭人
在《红楼梦》第九十六回中,袭人在宝玉婚事上的态度和行为,充分展现了她的忠诚、担忧以及对宝玉和黛玉感情的深刻了解。
袭人对宝玉极为忠诚,这是她行事的基本准则。当她得知给宝玉定的是宝钗后,内心虽有欢喜,毕竟宝钗在她心中是合适的宝二奶奶人选,但更多的是深深的担忧。她深知宝玉对黛玉的感情至深,若直接让宝玉娶宝钗,只怕宝玉的病情不仅不会好转,反而会愈发严重,甚至可能危及生命。这种担忧源于她对宝玉的忠诚,她一心希望宝玉能够平安健康,不希望看到宝玉受到伤害。
袭人对宝玉和黛玉的感情有着清晰的了解。她见证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点点滴滴,知道他们彼此倾心,感情深厚。宝玉曾误把她当作黛玉表白,这让她更加确定了宝玉对黛玉的心意。所以,当她得知宝玉的婚事安排后,内心十分纠结。她既希望宝玉能够冲喜康复,又担心宝玉知道真相后无法承受。
为了避免悲剧的发生,袭人采取了行动。她将宝玉与黛玉的私情告知王夫人,希望王夫人能告诉贾母,想个万全的主意。她的这一行为,体现了她的善良和负责。她不想看到宝玉、黛玉和宝钗三个人都受到伤害,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他们找到一个更好的解决办法。
然而,袭人毕竟只是一个丫鬟,她的力量有限。她的建议虽然引起了王夫人和贾母的重视,但最终还是无法改变既定的局面。在封建礼教的大环境下,家族的利益和长辈的决定是不可违抗的。袭人只能无奈地看着事情朝着她不愿意看到的方向发展。
袭人在宝玉婚事上的态度和行为,展现了她的忠诚、担忧以及对宝玉和黛玉感情的了解。她的努力虽然未能改变结局,但她的善良和负责让人感动。她的经历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丫鬟的无奈和悲哀,她们虽然对主人忠心耿耿,但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往往无能为力。
四、艺术特色
1.情节跌宕起伏
《红楼梦》第九十六回情节跌宕起伏,曲折性和连贯性俱佳,假玉、王子腾之死、婚事商议等情节相互关联,紧紧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
本回开篇的假玉风波就充满了戏剧性。宝玉失玉后陷入疯傻,有人趁机用假玉行骗,妄图谋取钱财。贾琏得知后怒不可遏,欲严惩送玉之人,送玉人吓得跪地求饶,情节紧张刺激。这一事件不仅加剧了贾府的混乱和焦虑,也暴露了贾府在管理和鉴别方面的漏洞,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