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读者为贾府的命运感到绝望之时,贾政复职的消息如同久旱后的甘霖,给贾府带来了一丝转机。贾政官复原职,让家族成员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仿佛黑暗中出现了一丝光明。这一情节的转折,让故事的发展峰回路转,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读者的心情也随之从绝望转向了一丝期待,期待着贾府能够在贾政的带领下逐渐恢复元气。
这种一落一起的情节安排,使得故事充满了张力。读者的情感随着情节的起伏而跌宕,从对贾府抄家的震惊和悲痛,到对贾母散资的感动和敬佩,再到对贾政复职的期待和欣慰,情感体验丰富而深刻。同时,这种情节安排也深刻地揭示了家族兴衰的主题,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家族命运的无常。它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可能会有一丝希望的曙光,但这希望往往是短暂而脆弱的,难以改变家族衰败的大趋势。
2.细节刻画入微
在《红楼梦》第一百七回中,贾母分配财物这一情节,通过诸多细腻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人物关系、家族内部结构,同时也凸显了贾母心思的缜密,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
从人物关系来看,贾母对不同子孙的财物分配体现了她与各成员之间的亲疏远近和情感深浅。对于贾赦和贾珍,贾母虽给予了一定的资金支持,但也有所区别对待。给贾赦三千两,让他拿二千两做盘费,留一千两给邢夫人另用;而贾珍虽也得到三千两,却只允许他拿一千两,其余二千两留给尤氏过日子。这一细节表明贾母对贾赦和贾珍的行为有所不满,尤其是贾珍平日生活荒淫,贾母担心他挥霍钱财,所以将大部分银子留给尤氏,以保障他们这一支的基本生活。这既体现了贾母对家族成员的了解,也反映出她与贾赦、贾珍之间复杂的情感关系,既有长辈的关爱,又有对他们行为的不满和担忧。
对于王熙凤,贾母给她三千两银子,并特意强调不许贾琏使用。王熙凤为贾府操持多年,尽心尽力,却落得个精光的下场,贾母此举既是对她多年付出的补偿,也是对她的一种保护。这一细节展现了贾母与王熙凤之间特殊的情感纽带,贾母欣赏王熙凤的能干,也怜惜她的遭遇,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她的关爱和支持。
从家族内部结构来看,贾母的财物分配反映了贾府各房之间的地位和经济状况。贾赦和贾珍作为家族的长房和次房,在家族中原本地位较高,但此次抄家后,他们的经济状况受到了严重影响。贾母给他们的财物,是为了帮助他们度过难关,维持基本的生活。而王熙凤所在的贾琏一房,虽然在家族事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抄家后也陷入了困境。贾母给她银子,也是为了稳定这一房的局面。这表明贾府各房之间相互依存又存在一定的利益关系,贾母通过财物分配来平衡各房之间的关系,维护家族的稳定。
贾母心思的缜密在财物分配的细节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她不仅考虑到了各子孙的眼前需求,还为他们的未来做了打算。比如,她主动承担起四丫头的亲事,这是为孙女的终身大事着想;安排银子将林黛玉的棺材送回南方,体现了她的重情重义。她对每一项财物的分配都经过了深思熟虑,充分考虑了家族的整体利益和各成员的具体情况。
贾母分配财物的细节描写,如同放大镜一般,将人物关系、家族内部结构以及贾母的心思缜密展现得一览无余。这些细节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红楼梦》中复杂的家族世界和人物内心。
3.语言运用特点
《红楼梦》第一百七回在语言运用上展现出丰富性、形象性、音乐性和创新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对表达情感、塑造人物和展现主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言的丰富性体现在词汇的多样和表达方式的灵活上。在描述贾府抄家后的衰败景象时,运用了“千疮百孔”“摇摇欲坠”等词汇,生动地展现出家族的困境。而在描写人物对话时,不同人物的语言风格各具特色。贾政在面对朝廷询问时,言辞恭顺,如“犯官自从主恩钦点学政,任满后查看赈恤……日夜不敢怠惰”,体现出他正统、严谨的性格。王熙凤在得知贾母送银时,虽未直接描写其言语,但从“心情好了许多”可推测出她的反应,侧面展现出她对钱财的在意。这种丰富的语言表达,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也让读者能更深入地感受到故事中的情感。
形象性是本回语言的一大亮点。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将人物和场景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例如,描写贾母散资时,“这里现有的银子,交贾赦三千两,你拿二千两去做你的盘费使用,留一千两给大太太另用……”,详细的分配过程让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了贾母的安排,感受到她的深思熟虑和对家族的关爱。又如,描写贾府抄家后的冷清,“贾府如今败落,众人能躲则躲”,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凄凉的画面,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