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薛宝钗

作品:【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作者:张一疯|分类:历史|更新:2025-04-14 13:41:36|字数:32612字

宝玉挨打事件同样考验着薛宝钗的应对能力。当她得知宝玉挨打后,前去探望。她没有像林黛玉那样哭得梨花带雨、情绪失控,而是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不觉眼圈双腮微红,低头不语。她既表达了对宝玉的关心,又没有过度表露自己的情感,展现出了克制与理性。之后,面对袭人“走了嘴”说出宝玉挨打是薛蟠“调唆人来告的”,她虽心中已有怀疑,但也没有立刻大吵大闹,而是在冷静思考后,与母亲一起责怪薛蟠。即便后来发现错怪了哥哥,她也能理性地处理家庭内部的矛盾。

薛宝钗理性冷静的性格对她处理问题和做出决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这种性格使她能够在复杂的贾府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情绪左右,从而做出恰当的反应。在面对家族利益和个人情感的冲突时,她能以理性的态度权衡利弊,选择对自己和家族最有利的方式。例如在金玉良缘的问题上,她虽然对宝玉有一定的感情,但更明白这背后所涉及的家族利益和封建礼教的要求,因此能够克制自己的情感,遵循家族的安排。然而,这种过度的理性冷静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她失去了一些真实的情感表达,使她的形象显得有些冷漠和世故。

4.虚伪矫情

在《红楼梦》的情节中,薛宝钗的一些行为被部分读者视为虚伪矫情。贾母问她爱听何戏、爱吃何物时,她深知贾母喜好热闹戏文和甜烂之食,便投其所好地回答,让贾母十分欢喜。这种刻意迎合的行为,在一些人看来是为了讨好长辈,获取好感,显得有些虚伪。

金钏儿投井事件发生后,薛宝钗前去安慰王夫人。她劝慰王夫人说金钏儿可能是不小心失足掉进井里,即便死了也不过是个糊涂人,多赏她几两银子也就罢了。这番话看似在安慰王夫人,实则是在淡化金钏儿死亡的悲剧性,为王夫人开脱责任。她没有对金钏儿的死表现出应有的同情和惋惜,反而以一种冷漠的态度来处理此事,这让不少读者觉得她矫情做作。

薛宝钗虚伪矫情性格的形成,与她所处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薛家作为四大家族之一,有着深厚的封建礼教传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她从小就被教导要遵循封建道德规范,学会察言观色、迎合他人。为了维护家族的利益和自己在贾府的地位,她不得不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表现出符合封建礼教要求的行为举止。

她背后的动机主要是为了在复杂的贾府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在贾府这个充满权力斗争和利益纠葛的大家庭中,只有赢得长辈的喜爱和认可,才能为自己和家族争取更多的利益。因此,她通过讨好贾母、安慰王夫人等行为,来巩固自己在贾府的地位,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然而,这种虚伪矫情的行为也让她失去了一些真诚和坦率,使她的形象在部分读者心中大打折扣。

四、薛宝钗的人际关系

1.与贾宝玉的关系

在《红楼梦》的爱情画卷中,薛宝钗与贾宝玉的感情纠葛和婚姻关系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之间的故事,不仅关乎个人情感,更受到封建礼教和家族利益的深刻影响。

“金玉良缘”是他们关系的重要纽带。薛宝钗有一把錾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而贾宝玉则衔玉而生,那块通灵宝玉上刻着“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这一巧合被众人渲染成“金玉良缘”,成为了他们婚姻的一种预示。从家族的角度来看,“金玉良缘”符合封建家族利益的考量。薛家希望通过与贾家联姻,巩固家族的地位和财富;而贾家也希望借助薛家的经济实力,维持家族的繁荣。因此,“金玉良缘”在一定程度上是家族利益的结合,而非纯粹的爱情。

在相处过程中,薛宝钗和贾宝玉既有互动,也存在着矛盾。贾宝玉是一个叛逆的贵族公子,他厌恶科举仕途,追求自由和真情。而薛宝钗则深受封建礼教的熏陶,认为男子应该走“仕途经济”之路,多次规劝贾宝玉要读书上进,立身扬名。这使得贾宝玉对她产生了反感,认为她是“国贼禄鬼之流”。然而,他们之间也并非完全没有感情。在一些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彼此的关心和在意。例如,贾宝玉挨打后,薛宝钗前去探望,虽然言语中带着责备,但也流露出了对他的心疼。

最终,在封建家长的安排下,薛宝钗和贾宝玉结为了夫妻。然而,这场婚姻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幸福。贾宝玉心中始终爱着林黛玉,对薛宝钗只是一种敬重和感激之情。婚后,他依然沉浸在对林黛玉的思念中,无法真正接受薛宝钗。而薛宝钗则在这场婚姻中陷入了痛苦和无奈。她努力扮演着贤妻良母的角色,试图用自己的温柔和体贴来打动贾宝玉,但却始终无法走进他的内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方便以后阅读【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第12章 薛宝钗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第12章 薛宝钗并对【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