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华组织的校园画展
六月的最后一周,西江镇中心小学的美术教室里,风扇吱呀吱呀地转着,却驱散不了夏日的闷热。李月华挽起蓝色衬衫的袖子,额前的碎发被汗水浸湿,贴在皮肤上。她面前的长桌上铺满了五彩斑斓的儿童画作。
“李老师,何校长找你!”学校教务处的陈主任站在教室门口喊道。
李月华直起酸痛的腰,用手背抹了抹额头的汗珠,快步走向校长办公室。推开门时,她看见何校长正在接电话。
“好的!好的!王局长请您放心!我们一定办好庆祝建党节的画展!”何校长挂断电话,转身时脸上的笑容还未褪去,“李老师,建党节的画展时间定在七月一日了,王局长要亲自来我们学校参观,你和其他美术老师能准备好吗?”
李月华的手指不自觉地绞在一起:“可今天都六月二十八了……”
“我知道时间紧,”何校长顿了顿,“如果六个美术老师一起,从五百多幅作品里选出七十幅,再布置展板,两天够吗?”
李月华深吸一口气,镜片后的眼睛眨了眨:“我们竭尽全力。”
当天下午,李月华召集了五名美术老师帮忙。她做了简单分工,要求大家把学生作品按年级分类,分别找出色彩、构图都比较出色的作品。
“大家注意主题契合度,”李月华站在教室中央,手指轻点着一幅画,“建党节是红色主题,但孩子们的理解可以多元——天安门、红旗、家乡新貌,甚至他们想象中的未来中国都可以。”
夜幕降临时,其他老师陆续离开。李月华独自留在教室里,台灯的光晕笼罩着她清瘦的身影。她将选中的作品一一编号,不时用铅笔在便签上写下评语。当最后一张画——五年级李明画的《水泥路通到我们村》被放入“入选”文件夹时,窗外已完全天黑了。
建党节当天清晨,七十幅画作整齐地陈列在教学楼前的长廊里。六年级的王小雨早早来到学校,看见自己的水彩画《妈妈的刺绣》被挂在入口处,激动得原地跳了起来。她转身时看见李月华正在调整一幅画的展板角度,晨光为老师镀上一层金边。
“李老师!”王小雨跑过去,从书包里掏出一个纸袋,“这是我奶奶做的艾草香包,送给您。”
李月华弯腰接过,闻到淡淡的草药香。她正要说话,校门口传来汽车鸣笛声。何校长小跑着迎上去,王局长穿着笔挺的西装从黑色轿车上下来,身后跟着几个拎着公文包的随行人员。
“这些……都是你们学生画的?”王局长在一幅《航天梦》前驻足,画面上火箭喷出的火焰被孩子画成了七彩的。他凑近看了看署名:“三年级二班赵亚丽?”
李月华走上前:“是的,亚丽的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她说想画火箭带爸爸回家。”
王局长直起身,目光扫过整条画廊,突然转身对何校长说:“这些作品比县城的还好!你们这位李老师不简单,要好好宣传。”他掏出手机对着几幅画连拍数张,“我回去后发到校长QQ群里让大家都看看,不过你们也要加强宣传,特别是组织画展的李老师更要宣传。”
何校长连连点头,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等王局长一行走向礼堂参加庆祝活动,他立刻拽住路过的陈主任:“快联系小店小学的林小华!让他立刻到中心小学来,再安排一名老师接替他的工作。”
下午三点,烈日炙烤着操场。林小华骑着摩托车赶到了中心小学。何校长在会议室里来回踱步,见他进来立刻迎上去:“小林啊,情况紧急,王局长点名要宣传李月华老师……”
“我明白,”林小华从背包里掏出笔记本,“什么时候要?”
“最好今天就能给王局长过目。”何校长搓着手,“李老师正在画展现场,你可以先去看看。”
画展现场,一大群孩子把李月华围在中间,她耐心地给孩子们介绍每一幅作品,还分析了作品的优缺点,指出孩子们在美术创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引导他们画出更优秀的作品。
看到李月华认真讲解的样子,林小华没有上前打扰,而是拿起数码相机,快速按下快门,一个个生动的画面被镜头定格下来。他认为这些画面应该可以被《安城日报》采用。
拍完照片,林小华又和旁边的几名学生交流,询问他们在创作时,李月华是如何指导他们提高作品质量的。他快速记录下孩子们的回答。站在远处,林小华看见阳光洒在那些精美的画作上,他再次悄悄按下相机快门。
林小华本想和李月华聊两句,可是几个孩子围着她问问题,一直没有走开。等最后一个学生离开,林小华才走上前:“李老师,我……”
“刚才何校长跟我说了,”李月华用抹布擦着手上的颜料,“需要我配合什么?”
林小华注意到她右手虎口处有一块洗不掉的绿色水彩痕迹:“我想了解您是怎么教这些孩子的。他们的画……很特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