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那些事2《忽必烈与八思巴》

作品:九州民间志|作者:一分零二秒|分类:悬疑|更新:2025-05-06 13:37:31|字数:10688字

士兵疼得直冒冷汗,却在八思巴为他清理伤口时咬住牙一声不吭。忽必烈站在旁边,看着少年专注的神情,忽然想起自己的长子真金,年纪与八思巴相仿,此刻却在和林跟着太傅学骑马射箭。“你不怕血?”他忍不住问。

八思巴抬头,指尖还沾着脓血:“众生皆苦,这点血又算什么?”他说话时,士兵忽然抽搐起来,伤口的血止不住地往外涌。八思巴赶紧敷上藏红花膏,用绷带紧紧缠住,又念了一段消灾咒。也不知是药膏见效,还是咒语灵验,不多时血竟真的止住了。

“你救了他的腿。”忽必烈看着士兵被抬走,忽然伸手揉了揉八思巴的头,像对待自己的孩子,“本王欠你一个人情。”

八思巴脸红了。在吐蕃,只有长辈才会这样亲昵地对待晚辈,而眼前这个蒙古王爷,明明杀人不眨眼,此刻眼中却流淌着难得的温柔。他忽然明白,伯父为何要选择与忽必烈合作——这个男人虽然手握屠刀,却并未失去心中的善念。

此后数月,八思巴跟着忽必烈辗转于六盘山与漠南之间。他见过蒙古骑兵在草原上奔驰,马蹄踏碎秋霜;见过汉人农夫在田里插秧,汗水滴入春泥;也见过回族商人牵着骆驼,在丝绸之路上留下长长的脚印。每到一处,忽必烈总会让他讲讲佛法,也会问他吐蕃的风土人情,甚至让他教自己念几句藏文经咒。

有次在归化城,忽必烈带他去看刚缴获的南宋字画。画中青山绿水,茅屋里有位老者正煮茶听雨。“汉人说,这是世外桃源。”忽必烈指着画说,“可本王打了半辈子仗,见过太多流离失所的百姓,哪里有什么世外桃源?”

八思巴看着画中老者慈祥的面容,忽然想起伯父常说的“人间净土”:“或许净土不在别处,在人心。王爷若能止戈息武,让百姓安居乐业,便是人间最大的功德。”

忽必烈怔住了。这些年他南征北战,为的是完成祖父成吉思汗未竟的大业,却从未想过,所谓大业,究竟是让更多人流血,还是让更多人安宁。他忽然抓住八思巴的手,像抓住一根救命的稻草:“你说,本王该如何才能让天下太平?”

少年的手被握得生疼,却没有抽回。他看着忽必烈眼中的迷茫,忽然想起吐蕃传说中的转轮圣王——以佛法护持众生,以智慧治理天下。“王爷若能以慈悲为弓,以智慧为箭,必能射中天下太平的靶心。”他说,“吐蕃有位莲花生大师,曾降伏魔障,护持佛法。王爷若能成为蒙古的莲花生,何愁天下不归心?”

这番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忽必烈心中的某扇门。他忽然意识到,自己需要的不仅是武力征服,更是文化与信仰的融合。从那以后,他对八思巴的礼遇更甚,甚至让自己的王妃察必拜八思巴为师,学习吐蕃佛法。

1253年,忽必烈奉命南征大理,八思巴随他同行。过大渡河时,水流湍急,木船在浪中上下颠簸。八思巴站在船头,看着两岸峭壁如刀削,忽然想起萨迦寺的箴言:“渡人者,必先自渡。”他闭目念咒,手中结起马头明王印,竟似有一股神力护住船只,让众人平安过河。忽必烈看在眼里,心中愈发认定,这个少年是上天派来辅佐他的。

大理城破那日,忽必烈本想依蒙古惯例屠城,却被八思巴拦住:“佛法说不杀众生,王爷若开杀戒,日后如何让南人信服?”他知道,此刻的劝谏稍有不慎,便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但想起城中百姓惊恐的眼神,想起伯父临终前的叮嘱——“护持吐蕃,亦要护持天下”,便再也顾不上许多。

忽必烈盯着八思巴,眼中闪过一丝恼怒,却很快化作叹息。他转身对将领说:“传令下去,不得妄杀一人,违令者斩。”那一刻,八思巴看见城墙上的百姓跪下叩拜,泪水忽然模糊了视线——原来慈悲的力量,真的可以胜过刀剑。

1260年,忽必烈在开平称汗,年号“中统”。他派人快马加鞭去吐蕃,迎八思巴来大都,封为“帝师”,赐玉印,领总制院事,掌管全国佛教及吐蕃事务。此时的八思巴已不是当年那个跟着伯父四处奔波的少年,他身着金丝袈裟,头戴通人冠,坐在狮子座上,为忽必烈及蒙古贵族传授灌顶仪式。

“今日行此灌顶,并非寻常法事。”八思巴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王爷既为蒙古大汗,亦应是佛法的护持者。今后治理天下,当以十善法为准则——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

忽必烈跪在蒲团上,抬头望着八思巴庄严的法相。十年光阴,眼前的少年已长成温润如玉的高僧,而自己也从那个迷茫的王爷,变成了坐拥半壁江山的大汗。他忽然想起六盘山上的初见,想起那个用藏红花膏救士兵的夜晚,想起大理城墙上百姓的叩拜——原来一切皆是因果,他与八思巴,注定要在这乱世中,谱写一曲佛法与王权的交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九州民间志》,方便以后阅读九州民间志元朝那些事2《忽必烈与八思巴》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九州民间志元朝那些事2《忽必烈与八思巴》并对九州民间志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