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报刊上关于内务府官员贪污、清皇室处境及民国政府不作为的舆论不断发酵。
此前5月3日,民国政府颁令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校。
在这所中华最高等学府里,气氛也变得微妙起来。
大学作为新思想的汇聚地,一直是社会变革的风向标。
此刻,校方领导人严复的目光也被这股舆论浪潮所吸引,纷纷开始观望局势,试图了解大学里学子的看法。
这座汇聚了众多有识之士的高等学府,校长严复先生坐在办公室里,眉头微蹙。
他深知此时的舆论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变革力量。
并且这短短几月以来,国家从封建转向民主共和体制。
他叫来学校的学生会主席,温和地说道。
“近日舆论纷争不断,想必同学们也都有自己的见解。”
“你去了解一下大家的想法,回来与我细细说来。”
学生会主席领命而去,迅速在学生群体中展开了调查和交流。
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学生们热烈地讨论着。
那些平日里就对时事颇为关注的学生们,此刻更是激情满怀。
一位哲学系的学生站出来,激动地说道。
“这内务府的贪污腐败,简直是旧时代的毒瘤。”
“新民国成立,本应是革除旧弊、开创民主新风的时机,可如今却对这些问题视若无睹,实在令人失望!”
他的话引起了周围同学的纷纷附和。
一位文学系的学生也说道。
“我读那些报刊上的文章,对清皇室的遭遇也深感同情。”
“他们在时代的浪潮中被动退位,如今却还要遭受这样的指责,实在是命运弄人。”
“而且,内务府那些旧官员的行径,与新时代的精神背道而驰,必须予以批判。”
与此同时,清华学堂的校长唐国安也敏锐地察觉到了舆论的动向。
(注:1912年的清华学校处于留美预备学校阶段,尚未设立现代意义上的系科。主要分为中等科和高等科)
他召集了学校的几位教授,共同商讨对策。
“这舆论的发展,对我们学校的学生思想难免会产生影响。”
“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此事,既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又要关注社会现实。”
唐国安对此严肃地说道。
教授们纷纷表示赞同,并决定通过课堂讨论、学术讲座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学生们之间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在清华学堂的学生宿舍里,几个学生围坐在一起,各抒己见。
一位高等科的学生说道:“内务府的贪污行为,不仅损害了皇室的利益,更是对国家财产的严重浪费。”
“新民国政府应该建立更加完善的管理制度,防止类似的腐败现象再次发生。”
另一位高等科的学生则感慨道。
“这清皇室从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到如今的退位,实在是时代的悲剧。”
“但他们在历史上也曾有过辉煌的贡献,我们不能一味地批判,而应该客观地看待。”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情况也颇为相似。
校长陈宝泉关注着校园内的动静,他深知学生们的思想活跃,若不能正确引导,可能会引发不必要的混乱。
他叫来学校的训导主任,叮嘱道。
“要密切关注学生们的动态,组织一些座谈会,让学生们能够理性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训导主任不敢怠慢,迅速行动起来。
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礼堂里,一场关于此次事件的座谈会正在热烈进行。
学生们纷纷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一位国文系的学生分析道:“这舆论的发酵,反映了社会对旧制度的不满和对新制度的期待。”
“我们应该借助这个机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一位经济系的学生则从经济的角度出发,认为内务府的贪污腐败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分配不均,严重影响了民间相关经济的发展,必须加以整治。
各大学的领导人和教授们通过学生们的讨论,逐渐了解到他们内心的想法。
学生们大多对内务府的贪污腐败深恶痛绝,对民国政府的不作为感到失望。
同时也对清皇室的遭遇表示同情。
而这些看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校园内的舆论氛围,为未来的社会变革埋下了种子。
随着报刊的广泛发行,关于内务府贪污、皇室境遇以及民国政府作为的舆论,在京城乃至全国范围内迅速发酵。
一时间,茶馆酒肆、街头巷尾皆在热议。
在这股汹涌的舆论浪潮中,几所高等大学的领导人正密切观望。
而民国政府中的各级官员们,也陷入了复杂的思索与权衡之中。
在民国政府的一间办公室内,几位要员各自围坐在办公桌旁,时而低头翻阅手中的报刊,时而低声交谈。
他们面色凝重,眉头紧锁,眼神中流露出对退位皇室的惋惜与同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