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几个年轻人抱怨迁徙太累,公刘把他们带到新开垦的田地里,指着刚发芽的禾苗说:“现在累点,以后咱们的子孙就能在这里过上好日子,难道不值得吗?” 大家看着他坚定的眼神,再也没有怨言。几年后,渭水流域变得热闹起来,行人带着货物来来往往,居者家中粮食满仓,百姓们都说:“跟着公刘,有饭吃,有衣穿,这才是真正的好日子。” 周道的兴起,就是从公刘这一代开始的,后来的诗人写歌作曲,都是在怀念他的恩德。
公刘去世后,子孙们在豳地建国,历经多代,直到古公亶父继位。古公亶父是个仁慈宽厚的人,他继承了后稷和公刘的事业,注重德行和义气,深受国人爱戴。可是薰育戎狄却经常来攻打他们,先是索要财物,古公亶父二话不说,把国库的财宝都送给他们;后来又索要土地和百姓,百姓们愤怒了,纷纷拿起武器,要和戎狄决一死战。
古公亶父站在城墙上,看着城下愤怒的百姓,心里像刀割一样。他对大家说:“百姓拥立君主,是希望君主能为他们谋福利。现在戎狄攻打我们,是为了土地和百姓。百姓在我这里和在他们那里,有什么不同呢?如果因为我的缘故让百姓去打仗,看着他们父子兄弟相残,我实在不忍心。” 说完,他带着家人和亲信,悄悄离开豳地,越过漆水、沮水,翻过梁山,来到岐山脚下。
没想到,豳地的百姓听说古公亶父走了,竟然扶老携幼,全家追随而来。连周边国家的人听说古公亶父仁爱,也纷纷前来归附。古公亶父感动得热泪盈眶,他没想到自己的一次迁徙,竟然得到这么多人的信任。在岐山脚下,他开始营建城郭房屋,把百姓分成不同的邑落居住,设立五官有司来管理事务。他还废除了戎狄的一些习俗,教大家建造房屋、开垦梯田,岐山渐渐成为一个繁荣的地方,百姓们唱歌跳舞,歌颂他的德行。
古公有三个儿子,长子太伯,次子虞仲,小儿子季历。季历娶了贤淑的太任,生下儿子昌,据说昌出生时,有祥瑞出现,凤凰在他家屋顶鸣叫,彩云环绕。古公亶父看着孙子,感慨地说:“我们姬家世代行善,将来兴盛的人,恐怕就在昌这一代吧。” 太伯和虞仲听说父亲想立季历,以便传位给昌,兄弟俩商量后,决定主动让贤。他们跑到荆蛮之地,按照当地的习俗,在身上纹满花纹,剪断头发,表示自己不再参与继承权的争夺。
古公亶父去世后,季历继位,称为公季。公季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忠厚地施行仁义之道,诸侯们都归顺于他。他带领百姓进一步开垦岐山的土地,修建水利工程,让农田得到更好的灌溉。他还注重与周边部落的友好往来,用粮食和布匹换取战马和玉器,周国的势力越来越大,为后来的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后稷到古公亶父,姬家世代相传,始终坚守着农耕为本的信念,在困境中不断迁徙、奋斗。他们经历了被人怀疑、被人攻打,却始终没有放弃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百姓的责任。每一次抉择,都充满了艰难和痛苦,但他们始终相信,只要用心耕种,施行仁义,就能得到百姓的拥护和上天的眷顾。这种精神,就像他们亲手种下的禾苗一样,在岐山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撑起了周朝八百年的天下。
在豳地的老人们常常给子孙讲起古公亶父迁徙的故事,讲到他放弃王位,带着少数人离开,却换来百姓的追随,孩子们总是瞪大眼睛问:“爷爷,为什么大家愿意跟着古公走呢?” 老人就会摸摸孩子的头说:“因为古公心里装的是百姓,不是自己的王位啊。” 这种关于仁爱的故事,就这样在田间地头、在灶台边,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成为周人心中最珍贵的记忆。
公刘在迁徙路上,曾经遇到过一场大暴雨,山洪暴发,冲毁了他们的临时营地。他站在雨中,看着百姓们惊慌失措,却大声喊道:“大家不要怕,跟着我往高处走!” 他带着几个年轻人,用树干和藤蔓搭建简易的桥梁,让老人和孩子先过河,自己却在冰冷的河水中来回奔波,直到最后一个人安全过河。后来,当他们在渭水流域安定下来,百姓们说起这场暴雨,都会说:“要不是公刘,我们早就被洪水冲走了。”
古公亶父在岐山营建城郭时,曾经遇到过戎狄的再次骚扰。几个戎狄的首领骑着马,冲进工地,想要抢夺木材和粮食。古公亶父没有让士兵反击,而是亲自走到他们面前,说:“我们这里有多余的粮食和布匹,你们如果需要,我们可以送给你们,但请不要伤害我的百姓。” 戎狄首领看着他温和的眼神,竟然放下了手中的武器。从此,周国和戎狄之间达成了和平协议,开始了贸易往来,岐山的集市上,经常能看到戎狄的皮毛和周人的粮食布匹交换的场景。
太伯和虞仲在荆蛮之地,日子过得并不容易。他们学会了当地的语言,穿上了当地人的衣服,甚至学会了打鱼和打猎。有人问他们:“你们身为王子,放弃王位来到这里,不觉得可惜吗?” 太伯笑着说:“王位重要,还是父亲的心愿重要?只要弟弟能带领周国兴盛,我们吃点苦算什么。” 他们在荆蛮建立了吴国,把周人的农耕技术和礼仪文化带到那里,深受当地人的爱戴,后来成为春秋时期的一方霸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