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超果然不负众望,用 "以夷制夷" 的策略,联合鄯善、于阗等国大破姑墨,刘炟趁机下诏:"西域屯田改为 ' 自助模式 ',汉军负责保护商路,屯田民可自主决定种什么,赚的钱不用上缴,相当于给西域搞了个 ' 经济特区 '。" 从此,西域商路的驼铃声越来越密,胡商们发现,汉家新皇帝不爱打仗,更爱通商,纷纷带着玉石、葡萄来换丝绸、铁器。
烧当羌叛乱,金城太守郝崇兵败,刘炟派马防挂帅平叛,行前特意交代:"咱东汉是 ' 柔道治国 '2.0 版,打赢了别屠杀,给羌人分牧场、送耕牛,教他们用铁犁种地。" 马防在临洮大破羌人后,刘炟的 "善后政策" 随即到位:
迁徙自由:愿意留下的羌人,和汉人一样分田,官府提供种子和农具;想回草原的,发放 "返乡补贴",派汉军护送;
贸易开放:设立 "汉羌互市点",允许羌人用牛羊换铁器、盐巴,还特别规定 "不得压价欺客",派护羌校尉专门监管。
羌人首领迷吾捧着汉军送来的铁犁,对部族长老说:"汉家天子不像以前的皇帝,非要我们学汉话、穿汉服,只要好好放牧种地,啥习俗都保留。跟着他们,牛羊有了保险,日子比在草原上安稳。"
针对孝廉选举不实,刘炟搞了波 "人才市场整顿",在诏书中直接开炮:"每年选上百孝廉,半数是贵戚子弟,没干过实事就当大官,这合理吗?" 他推出新制度:
双层考核:先考儒家经典(相当于笔试),再查地方政绩(相当于实操),基层干满三年才能提拔,杜绝 "空降干部";
基层倾斜:特别注明 "起甽亩,不系阀阅",田间地头的能人、寒门素族只要有本事,一样能当县长,相当于给基层人才开了 "绿色通道";
连带责任:刺史、太守推荐的孝廉如果不合格,推荐人一起连坐,堪比现代企业的 "人才推荐问责制"。
南阳的寒门书生张衡,凭借在乡里兴修水利的政绩被举荐,激动地在竹简上写:"新皇帝的选举制,让咱种地的也有出头之日,从此朝堂不再是豪门天下。"
面对贵戚奢靡之风,刘炟玩起了 "自上而下的断舍离",拿自己的舅舅们开刀:
消费限购:下诏齐相省减冰纨、方空縠等高级丝绸生产,规定贵戚嫁娶彩礼不得超过 "黄金十斤、丝绸百匹",相当于给贵族消费套上 "紧箍咒";
监督升级:任命刚正不阿的第五伦为司空,专门督查贵戚不法行为,连马防、窦固等外戚都收到 "警告函":"别以为是功臣就敢胡来,朕对事不对人。"
最绝的是对楚、淮阳案受牵连者的平反:"当年被流放的四百多家,全部迁回原籍,官府给盖房分田,既往不咎。" 有个在敦煌流放十年的书生,接到返乡文书时,望着洛阳方向哭了三天:"新皇帝这是给咱发 ' 人生重启券 ' 啊,以后就算种地,也要给东汉王朝当顺民。"
建初三年的明堂祭祀,刘炟玩起了 "儒学沉浸式体验"。他穿着十二章纹礼服,亲自给三老、五更行奉觞礼,礼毕后登灵台观天象,当场给太子和诸侯王上了堂《尚书》课:"'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咱治国就是要亲百姓、远奸佞,别以为当了皇族就高人一等。"
太学生们把这场 "天子公开课" 记录下来,刻在石碑上立在太学门口,各地儒生纷纷前来 "打卡"。有个从蜀郡来的老儒,摸着石碑上的字迹感叹:"明帝重法,章帝重儒,这才是汉家制度的阴阳调和。"
为了调和今古文经之争,刘炟主持召开白虎观会议,相当于给儒家经典搞了次 "官方认证"。会议持续数月,他亲自担任 "学术主持",调和各派争论:
今文经派:主张 "天人感应",强调祥瑞灾异;
古文经派:主张 "考据训诂",强调经典本义。
最后刘炟拍板:"别争了,祥瑞灾异是警示,经典本义是根本,两者都有用。" 会后整理的《白虎通义》,成了东汉版《儒学考试大纲》,太学生们的课本从此统一,再也不用为 "一句经文两种解释" 打架了。
刘炟对司法系统动了波 "温柔手术",下诏:
非死罪缓刑:不是谋反大逆的囚徒,立秋后再审理,给家人留够求情时间;
女囚优待:女囚允许家人探视,孕期囚徒可保外就医,相当于给监狱系统加了 "人文关怀" 模块;
赦免扩招:连 "脱籍流民" 都能通过自首获得户籍,既往不咎,堪称 "社会不稳定因素转化计划"。
洛阳监狱的狱卒发现,新皇帝的诏书下来后,囚徒们的怨气少了,甚至有人主动帮忙打扫牢房:"皇帝没把咱当牲口,咱也得争口气,出去好好种地。"
他还干了件得罪官僚的事 —— 废除 "刖刑宫刑 "等肉刑,改用" 髡钳城旦舂 "等劳役替代。有个酷吏上书反对,刘炟批道:" 肉体惩罚太野蛮,咱东汉是礼仪之邦,要让囚徒也有尊严。"从此,东汉的刑罚体系成了周边政权的" 文明标杆 ",匈奴使者来朝拜时,看见洛阳监狱没有断肢的囚徒,回去后竟也学着废除了部分酷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