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启明芯的全球扩张和供应链整合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同时,公司内部那支被林轩视为“定海神针”和“未来核武器”的“盘古”EDA团队,也在A轮巨额融资的强力催化下,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加速发展期。
林轩深知,无论是MP3、DVD芯片的快速迭代,还是未来进军移动通信、CPU/GPU等更高复杂度领域的雄心,都离不开强大、高效、自主可控的EDA工具链的支撑。商业EDA工具虽然功能全面,但价格昂死贵、对中国企业往往还存在各种限制,更重要的是,它们的通用性设计往往无法完全满足启明芯在特定领域(如超低功耗、数模混合信号协同优化)的特殊需求。只有掌握了自主的EDA核心技术,启明芯才能真正实现设计效率的革命性提升,建立起难以被模仿的“非对称”竞争优势。
因此,在A轮融资的资金分配方案中,林轩毫不犹豫地将“盘古”EDA项目列为了最高优先级,为其倾斜了最大比例的研发预算。他给李志远和他的团队下达的指令只有两个字:“加速!”
李志远,这位曾经在硅谷巨头阴影下郁郁不得志的算法天才,如今在启明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信任、授权和资源支持,他内心积蓄多年的技术抱负如同火山般彻底爆发出来。他向林轩和技术委员会提交了一份极其宏大但也经过深思熟虑的“盘古EDA项目三年发展规划(2000-2002)”。
这份规划的目标,不仅仅是完善现有的P&R(布局布线)引擎,更是要向EDA流程的上下游延伸,最终打造一个覆盖数字芯片设计主要环节的、具备核心竞争力、并且高度契合启明芯自身设计需求的内部EDA平台!
规划的核心内容包括:
P&R引擎持续进化: 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对千万门级以上超大规模设计的处理能力和稳定性;引入更先进的时序、功耗、信号完整性、可制造性(DFM)协同优化算法;开发更智能、更自动化的布线修复功能;并开始研发用户友好的图形界面(GUI)。
启动逻辑综合(Logic Synthesis)引擎研发: 这是EDA前端设计的核心环节,负责将RTL代码转化为门级网表。李志远计划组建一个新的团队,目标是开发出一款能够与Synopsys的Design Compiler相媲美,甚至在某些方面(如低功耗综合、针对特定工艺库的优化)有所超越的综合工具。林轩为此甚至“友情提供”了几个关于“布尔逻辑优化”和“技术映射(Technology Mapping)”的、超越时代的算法思路。
强化静态时序分析(STA)与形式验证(Formal Verification): 在“追光者”STA引擎的基础上,开发功能更全面、精度更高、能够支持更复杂时序模型(如统计时序分析SSTA雏形)的新一代STA工具。同时,开始投入资源进行形式验证技术的预研,探索如何利用数学证明的方法来确保设计的逻辑等价性和功能正确性,以补充传统仿真的不足。
构建统一的设计数据库与平台架构: 长远目标是打破现有EDA工具之间数据格式不统一、流程割裂的弊端,构建一个基于开放标准(如OpenAccess,虽然当时可能还未成熟,但林轩已指明方向)的、统一、高效的设计数据库和平台架构,实现前后端工具的无缝集成和协同优化。
这个规划的宏伟程度,足以让任何一家商业EDA公司都感到汗颜。但林轩看后,却毫不犹豫地批准了,并且在资源投入上给予了最大限度的支持。
“志远,你的规划很好,很有野心,我完全支持!”林轩在项目评审会上说道,“钱不是问题,人不是问题,设备不是问题!我只有一个要求,拿出你们最强的战斗力,用最快的速度,把这些目标给我一一实现!启明芯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就压在你们‘盘古’团队身上了!”
有了林轩的“尚方宝剑”和充足的“粮草”,李志远立刻开始了“招兵买马”和“扩充军备”的行动。
一场针对全球顶级EDA人才的“挖角”行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展开。启明芯的HR团队和合作的顶尖猎头公司,将目标锁定在了Cadence、Synopsys、Avant!、Mentor Graphics等EDA巨头的核心研发部门,以及斯坦福、伯克利、CMU、UIUC等大学里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顶尖教授、博士后和博士生。
启明芯开出的条件极具诱惑力: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的薪酬待遇;与公司未来高速增长紧密挂钩的、可能带来惊人回报的期权激励;参与开发下一代EDA核心技术、挑战行业巨头的激动人心的事业机会;以及林轩这位“技术先知”亲自指导和充分授权的工作环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