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听后,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心中暗自惊叹孙儿的聪慧和远见。他微笑着说道:“雄英,你这想法倒是不错,小小年纪,竟有如此见识。就依你所言,让礼部拟定一份嘉奖名单,对那些忠心耿耿的官员进行表彰,让他们成为朝堂的楷模。”朱元璋的声音中充满了慈爱和肯定。
朱雄英领命而去,他与礼部官员们一同商议,仔细筛选出了一批在胡惟庸案中表现忠诚的官员。这些官员,有的是在暗中收集胡惟庸罪证时,冒着生命危险提供了关键帮助;有的则是在朝堂上始终保持中立,坚守自己的原则,未与胡惟庸同流合污。他们来自不同的阶层和地域,却都有着一颗对朝廷忠诚的心。
几天后,一场盛大而庄重的嘉奖仪式在皇宫举行。皇宫内张灯结彩,气氛却依旧庄重肃穆。朱元璋亲自出席,满朝文武齐聚一堂,他们的脸上既有对受嘉奖者的羡慕,也有对自身处境的担忧。在仪式上,朱元璋对那些受嘉奖的官员进行了隆重的表彰,赐予他们丰厚的赏赐,良田美宅、金银珠宝,并对他们的忠诚表示了高度的赞赏。朱元璋的每一句话都掷地有声,仿佛在向整个朝堂宣告,忠诚和正直才是在这朝堂上立足的根本。这一举动,如同春风拂过湖面,让朝堂上紧张的气氛稍有缓和,一些官员心中的不安也逐渐消散,他们看到了朝廷的公正和希望。
然而,就在众人以为这场风波即将平息,朝堂将逐渐恢复往日平静之时,又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犹如一颗巨石再次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千层浪。在清查胡惟庸府邸时,锦衣卫发现了一封密信,信的内容竟然牵扯到了李善长。李善长,这位曾经的开国元勋,淮西集团的核心人物,在胡惟庸的崛起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扶持作用。虽然他在胡惟庸案发后,一直低调行事,深居简出,试图远离这场风暴,但这封信的出现,让他再次被卷入了风暴的中心,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密信的内容显示,胡惟庸在谋划一些不法之事时,曾与李善长有过多次沟通,且李善长并未加以阻止,反而在某些方面给予了暗示性的支持。这一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在朝堂上炸开了锅。朱元璋看到这封信后,勃然大怒,他的脸涨得通红,眼中燃烧着愤怒的火焰。他怎么也没想到,李善长这位跟随自己多年,为大明立下汗马功劳,在他心中有着重要地位的老臣,竟然也与胡惟庸有如此不清不楚的关系,背叛了他和大明王朝。
朝堂上再次掀起了轩然大波。李善长在朝中威望极高,他的门生故吏遍布朝野,犹如一张庞大的关系网。如今他被牵扯进胡惟庸案,让整个朝堂陷入了更加复杂的局面。一些官员认为,李善长功高震主,他为大明的建立和稳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即便有过错,也应从轻发落,否则会寒了功臣们的心;而另一些官员则认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李善长既然与胡惟庸勾结,就应该受到严惩,以正国法,以儆效尤。两派官员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朝堂上乱成了一锅粥。
朱标深知此事棘手,稍有不慎,便会引发更大的朝堂动荡。他心急如焚,再次进宫劝谏朱元璋:“父皇,李善长乃开国元勋,为我大明立下了赫赫战功。他跟随您南征北战,历经无数艰难险阻,为大明的建立和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虽此次他被牵扯进胡惟庸案,但或许其中另有隐情。还望父皇念在他往日的功劳上,从轻发落,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朱标言辞恳切,眼中满是哀求。
朱元璋看着朱标,神色复杂,既有对李善长的失望和愤怒,也有对儿子仁慈之心的理解。他长叹一声,说道:“标儿,朕又何尝不知李善长的功劳。他的功绩朕铭记于心,从未忘记。可他身为朝廷重臣,位极人臣,却与胡惟庸这般勾结,无视国法,若不加以严惩,如何能服众?又如何能让天下人看到朕整顿朝堂的决心和公正?”朱元璋的声音中透露出一丝无奈和疲惫。
朱雄英也觉得此事两难,若处理不当,必将再次引发朝堂的动荡不安。他眉头紧锁,思索片刻后,对朱元璋说道:“祖父,孙儿以为,可先对李善长进行审讯,查明真相。真相大白之后,再按照律法处置,这样既能彰显朝廷的公正,又能让众臣心服口服。不能仅凭一封密信就仓促定罪,以免冤枉了功臣。”朱雄英的声音清脆而坚定,充满了自信。
朱元璋点头同意,下令将李善长带到朝堂之上,亲自进行审讯。
审讯当日,朝堂上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滴出水来。李善长被带到殿中,他虽已年迈,两鬓斑白,但依旧身姿挺拔,神色镇定,仿佛岁月和这场风波都无法磨灭他的威严。朱元璋看着他,眼中满是失望与愤怒,质问道:“李善长,你跟随朕多年,朕待你不薄,委以重任,为何你要与胡惟庸勾结,做出这等大逆不道之事?背叛朕,背叛大明王朝?”朱元璋的声音在朝堂上回荡,充满了威严和愤怒。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