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缓缓起身,迈着沉稳的步伐走下龙椅,每一步都踏得极慢,仿佛在丈量着往昔的岁月。来到李善长面前,他伸出手,轻轻接过免死铁券,手指不自觉地轻轻摩挲着铁券的纹路,往昔那些战火纷飞、并肩作战的场景,如同走马灯般在他脑海中一一浮现。曾经的热血与激情,曾经的信任与依赖,都在这一刻涌上心头,让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温情。
“李善长,你们虽犯下过错,但朕念及往日的汗马功劳,暂且饶恕你们这一回。往后,望你们谨言慎行,一心报国。”朱元璋的声音在宫殿内悠悠回荡,威严之中,又夹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许。这既是对李善长等人的告诫,也是对未来君臣关系的一种期许,他希望这段波折能就此画上句号,君臣能携手共创大明的未来。
李善长等人赶忙再次磕头谢恩,声音洪亮而充满感激:“谢陛下隆恩,臣等定当竭尽全力,报效朝廷,万死不辞。”他们的声音在宫殿内回响,带着劫后余生的庆幸和对未来的承诺,仿佛是在向朱元璋表明他们重新做人、忠心报国的决心。
朱雄英一直在一旁静静注视着这一切,心中高悬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暗暗松了一口气。他心里明白,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的军队改革才是真正决定大明未来走向的关键所在。他抬眸看向朱元璋,眼神坚定而充满信心:“皇爷爷,如今淮西集团已然诚心悔过,接下来的军队改革,还需稳步推进,不容有失。”他的眼神中闪烁着智慧与决心,仿佛看到了大明未来的蓝图在他的努力下徐徐展开。
朱元璋微微颔首,眼中满是对朱雄英的期许与信任:“嗯,此事便全权交由你负责,你务必事事谨慎,不可有丝毫懈怠。”他深知朱雄英肩负的责任重大,也相信他有能力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为大明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朱雄英挺直脊梁,声音清脆响亮,带着年轻人特有的朝气与决心:“孙儿定当竭尽全力,不负皇爷爷所托。”他的声音如同洪钟,在宫殿内回荡,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挑战困难的勇气,仿佛在向世人宣告他将肩负起大明未来的重担。
李善长等人退下之后,朱元璋重新坐回龙椅,目光怔怔地望着空荡荡的宫殿,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与李善长等人一起打天下的峥嵘岁月。那些年,他们风餐露宿,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生死与共,只为了开创一个全新的王朝。每一场战役的厮杀,每一次胜利的欢呼,都仿佛还在耳边回响。可如今,大明江山稳固,却不得不面对这样君臣相疑的局面,他的心中不禁泛起一阵难以言说的感慨。曾经的豪情壮志,如今已被岁月和权力消磨了不少,留下的是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担忧。
而李善长等人回到府邸,一直悬着的心总算落定。虽说失去了免死铁券这一最后的依仗,但好歹保住了性命与家族的安稳。李善长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回到自己的房间,坐在椅子上,目光透过窗户,望向那片湛蓝却又略显寂寥的天空,心中满是复杂难辨的情绪。他的一生,从最初追随朱元璋起兵,一路披荆斩棘,成为开国第一功臣,尽享荣华富贵,到如今跌落谷底,这般跌宕起伏,犹如黄粱一梦。曾经的荣耀与辉煌,如今的落魄与无奈,在他心中交织成一幅复杂的画卷,让他感慨万千。
“父亲,我们以后该如何是好?”李善长的儿子满脸忧虑,小心翼翼地走进房间,打破了沉默。他的声音中带着迷茫和恐惧,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他将希望寄托在父亲的回答上。
李善长转过头,看了儿子一眼,眼中满是疲惫与无奈,缓缓开口:“往后,咱们要谨言慎行,莫要再卷入朝堂的是是非非。平平静静地过日子,为家族留条后路。”他的声音里充满了对过去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许,希望家族能在这场风波后,远离朝堂的纷争,过上平静安稳的生活。
与此同时,淮西集团的将领们也各自回到家中。他们心里都清楚,从今日起,往昔的荣耀已然成为过去,未来等待他们的,是充满未知与变数的挑战。曾经的辉煌已成为历史,他们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位置和未来的道路,这让他们的心中充满了迷茫和不安。
朱雄英则迅速投身于军队改革的筹备工作之中。他深知这项任务艰巨无比,稍有差池,便可能引发动荡。于是,他广纳贤才,召集了一众负责改革的大臣们,齐聚一堂,共同商议改革的具体方案。这些大臣们来自不同的背景,有着不同的见解,但此刻都为了同一个目标而汇聚在一起,那就是为大明的军队改革出谋划策。
“此次军队改革,关乎大明的兴衰存亡,我们必须深思熟虑,制定出详尽周全的计划,确保改革顺利推行。”朱雄英神色凝重,端坐在首位,目光坚定地扫视着众人。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使命感,仿佛在向众人传递着他对改革的决心和信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