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静静地听完朱雄英的一番论述,缓缓伸出手,轻轻抚摸着胡须,若有所思地开口说道:“雄英,你所言并非毫无道理。科举制度,关乎国家选拔人才的千秋大计,公平公正乃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只是这南北分榜的具体比例,究竟该如何科学合理地确定呢?这其中的分寸,还需仔细斟酌啊。”
朱雄英早料到朱元璋会有此一问,他胸有成竹,立刻回答道:“皇爷爷,孙儿建议,在制度推行的初期,可综合考量南北士子的大致数量,以及当前南北地区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拟定一个四六开的比例。即南方录取六成,北方录取四成。如此既能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到南方教育的优势,又能给予北方士子足够的上升空间。待日后南北教育水平逐渐趋向均衡,再根据实际情况适时灵活地调整比例,确保制度始终贴合国家发展的需求。同时,为确保选拔出的人才真正德才兼备,经世致用,还可在考试内容和评判标准上进行全面优化。除了保留传统的经义策论,以考察考生的经典学识和理论素养之外,还可增设一些关于民生疾苦、吏治得失、军事谋略等实际问题的考核,让考生们结合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以此来全面检验他们的真才实学和治国理政的能力。”
朱元璋听后,眼中瞬间闪过一丝难以掩饰的赞许光芒,他微微点头,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雄英,你的考虑周全细致,面面俱到,不愧是我大明寄予厚望的储君。就依你所言,推行这南北分榜制度。不过,此事关乎国家根本,兹事体大,还需与朝中大臣们广泛商议,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方能确保万无一失。”
朱雄英心中一阵狂喜,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但他仍强自按捺,连忙谢恩道:“多谢皇爷爷信任!孙儿定当竭尽全力,与大臣们妥善商议,确保科举革新得以顺利推行,不负皇爷爷的殷切期望。”
随后,朱雄英便雷厉风行地紧锣密鼓筹备起科举革新的各项事宜。他迅速召集了礼部、吏部、翰林院等相关部门的一众官员,在文华殿举行了一场规模盛大、意义非凡的廷议。
文华殿内,气氛热烈而又紧张,仿佛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剑拔弩张的气息。大臣们围坐在一起,面色各异,表情丰富。有的面露期待之色,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似乎已经看到了科举革新带来的美好前景;有的则满脸疑虑,眉头紧锁,对这一全新的制度心存担忧和顾虑。朱雄英神色庄重,端坐在主位之上,他的目光坚定而沉稳,如同一盏明灯,扫视着众人,给人以沉稳可靠之感。随后,他郑重其事地宣布了科举革新的方案,声音坚定有力,字字掷地有声。
此言一出,大殿内顿时炸开了锅,仿佛平静的湖面投入了一颗巨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大臣激动不已,忍不住拍手称赞,他们认为这是解决南北矛盾、选拔优秀人才的绝妙良策。礼部尚书率先站起身来,双手高高捧着笏板,动作规范而庄重,声音激动得微微颤抖:“太孙殿下此计甚妙!南北分榜,既巧妙地顺应了南北地域的客观差异,又完美地体现了公平公正的核心理念,实乃我大明科举制度的一大创新之举,开天辟地之创举。如此一来,天下士子必将深受鼓舞,踊跃投身科举,一心为国家效力,我大明也必将人才辈出,繁荣昌盛。”
然而,也有一些大臣提出了质疑和担忧。一位年迈资深的御史皱着眉头,满脸忧色,忧心忡忡地说道:“太孙殿下,这南北分榜制度,出发点固然是好的,立意高远,令人钦佩。但实施起来恐怕困难重重,荆棘满途。如何确保各地的考官能够严格按照规定的比例录取考生?又如何防止有人利欲熏心,利用地域之便,徇私舞弊,肆意破坏科举的公平性?这其中的监管难度,实在不容小觑啊。”
朱雄英面带微笑,静静地听完御史的质疑,笑容温和而自信,让人如沐春风。他耐心地解释道:“大人所虑极是,切中要害。为确保南北分榜制度得以公正实施,我们将制定一系列严格缜密、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首先,在考官的选拔和任命环节,将提高标准,更加严格筛选,优先挑选那些清正廉洁、德才兼备、口碑极佳的官员担任。这些考官不仅要有深厚的学识底蕴,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操守和强烈的责任感。其次,建立一套完善严密的复查机制,每一份录取试卷都要经过多层审核把关,从初审、复审到终审,层层筛选,环环相扣,一旦发现有违规行为,绝不姑息,严惩不贷,以儆效尤。此外,还将设立专门的举报渠道,广开言路,鼓励考生和民众对科举中的舞弊行为进行监督举报。如有查证属实,给予举报人重赏,让正义得以伸张,让舞弊者无处遁形。”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和辩论,大臣们你来我往,各抒己见,思想的火花激烈碰撞。渐渐地,大家的观点逐渐趋于一致,纷纷表示支持科举革新的方案。朱雄英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他深知,这仅仅只是科举革新的第一步,前路漫漫,还有许多艰巨繁重的任务等待着他去逐一攻克、去完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