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北狩(承德三年正月)

作品:皇孙雄途大明朱雄英|作者:西风山鬼九千七|分类:历史|更新:2025-04-30 15:32:39|字数:10662字

校场角落,耿炳文静静地望着远处飘扬的军旗,右手不自觉地摸向腰间的横刀。自洪武二十一年随蓝玉北伐后,十几年过去了,他再未踏足漠北那片广袤的土地。如今,他鬓发已白,甲胄下的旧伤,每逢阴雨天便隐隐作痛,提醒着他曾经经历过的残酷战争。然而,当听到“北伐”二字时,他心中的热血,依旧会不由自主地沸腾起来。身旁的亲兵递上酒囊,他仰头灌了一口,辛辣的烧刀子顺着喉管滚入胃中,瞬间点燃了他心中的豪情壮志。恍惚间,他仿佛又回到了洪武五年的土剌河战场,太祖皇帝的佩剑在月光下闪烁着冷冽的寒光,身后是如山岳般巍峨稳固的大明军阵,那是他一生都难以忘怀的荣耀时刻。

“老将军,该启程了。”张玉的声音,打断了耿炳文的回忆。这位燕山卫指挥使,牵着一匹鞍鞯陈旧的战马,马鞍上挂着的牛皮水袋,已被岁月磨出了厚厚的包浆,那正是当年耿炳文赠给朱棣的珍贵战利品,见证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与并肩作战的岁月。耿炳文翻身上马,铁甲与皮革相互摩擦,发出“嘎吱”的声响。他忽然笑道:“张将军可知,当年太祖爷第一次见燕王时,曾说此子有‘霸王之相’?”张玉微微一愣,随即大笑起来:“所以老将军才愿辅佐燕王?”耿炳文望着前方朱棣的背影,眼中满是敬重与忠诚,轻声道:“不,是因为太祖爷临终前,曾握着老臣的手说,‘老四善用兵,然需老成持重之人护持。’”

大军行至居庸关外,朱高炽忽然勒住坐骑,从怀中小心翼翼地掏出一本小册子,递给弟弟朱高煦:“二弟,这是我记下的漠北水草分布图,上面详细标注了三十处可宿营的地方。还有——”他又从鞍袋里取出一个锦囊,递到朱高煦手中,“里面是治刀伤的金疮药。你总不爱带军医,若受了伤,记得先用酒清洗伤口,再敷上这药。”朱高煦接过锦囊,脸上露出一丝不羁的笑容,他用刀柄轻轻敲了敲兄长的甲胄:“胖子,你倒是像个随军郎中。待我凯旋归来,定要你开坛庆功酒!”说罢,他一抖缰绳,战马嘶鸣着,如离弦之箭般追上前方的先锋部队,留下一串清脆的马蹄声,在山谷间久久回荡。

朱高燧则策马来到朱高炽身边,说道:“大哥,你放心在宣府调度粮草,我在军中会照顾好二哥的。”朱高炽看着这个弟弟,眼中满是关切,说道:“三弟,你在军中也要万事小心。军械督运责任重大,切不可有丝毫懈怠。”朱高燧用力点头,“大哥放心,我明白!”言罢,便驱马朝着大军前方奔去。

朱雄英站在关楼上,望着大军远去的方向,若有所思。盛镛递上温热的姜茶,他却望着远处渐渐模糊的军旗,忽然轻声道:“去告诉蓝玉,让他务必盯着山东的粮船。若有延误,便拿当地布政使是问,绝不能让粮草出任何差错。”盛镛领命而去,身影迅速消失在夜色之中。

暮色如墨,渐渐笼罩了居庸关。最后一支明军队伍,也缓缓消失在蜿蜒曲折的山道上,只留下一片寂静。朱雄英转身走向城楼,腰间的玉佩忽然勾住女墙的雕花,他一个踉跄,险些跌倒。盛铭连忙上前扶住,却见皇帝的目光,正凝视着舆图上的开平卫,眼中倒映着天边如血的晚霞,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太祖皇帝驾崩时,奉天殿上燃烧的烈烈烛火,那是一个时代的落幕,也是另一个时代的开端。

这一晚,应天城的百姓们在睡梦中,隐隐约约听见北方传来阵阵沉闷的雷声。他们却不知,那并非真正的雷声,而是二十三万大军的铁蹄,正踏破漠北的严寒,向着即将到来的残酷战火,坚定地迈进。而在居庸关的城楼之上,朱雄英铺开黄绫,用朱砂笔郑重地写下:“朕待四叔,如太祖待徐达、常遇春。望卿早奏凯歌,以慰宗庙。”火漆封缄的瞬间,他忽然想起朱棣辞行时说的话:“陛下可知,漠北的狼,只有打断它们的牙,才能让它们学会臣服。”

北风呼啸着,猛烈地掠过长城的垛口,将朱雄英的衣袍鼓得猎猎作响,宛如一面飘扬的旗帜。远处,星子渐次亮起,如同大军营地的点点灯火,在苍茫无垠的大地上,连成一片璀璨的星河,照亮了通往北疆的漫漫征途。而属于大明的北狩之路,才刚刚拉开帷幕,未来的战争与荣耀,都在这无尽的夜色中悄然孕育,等待着历史的书写 。

喜欢皇孙雄途大明朱雄英请大家收藏:(www.zuiaixs.net)皇孙雄途大明朱雄英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页目 录下一章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皇孙雄途大明朱雄英》,方便以后阅读皇孙雄途大明朱雄英第134章 北狩(承德三年正月)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皇孙雄途大明朱雄英第134章 北狩(承德三年正月)并对皇孙雄途大明朱雄英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