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战硝烟尚未散尽,陈宇已将目光投向更长远的战略布局。经历了仿冒危机和渠道博弈后,他深刻意识到,仅靠单一的产品研发与销售,难以抵御行业震荡。要在电子产业站稳脚跟,必须构建属于自己的全产业链闭环。
“我们的芯片依赖进口,核心元件被供应商掐着脖子,连生产节奏都要看别人脸色。”在公司高层会议上,陈宇将一叠供应链数据重重拍在会议桌上,“这次的危机不过是个警告,如果哪天进口渠道被切断,我们连还手的机会都没有。”会议室里鸦雀无声,林浩、李阳等人的脸色愈发凝重。
经过彻夜研讨,团队敲定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收购濒临破产的本地电子元件厂,掌控基础元件生产;第二步,与高校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攻关核心技术;第三步,布局物流仓储网络,降低供应链成本。然而,每一步都荆棘密布。
收购元件厂的谈判堪称艰难。这家名为“鸿达”的工厂因经营不善,设备老化、工人欠薪问题堆积如山。原老板急于脱手,却狮子大开口要价800万。陈宇带着刘峰三顾茅庐,最终以400万现金加公司5%股权达成协议。但当他们踏入工厂时,眼前的景象让人心凉——锈迹斑斑的机器、布满灰尘的车间,还有围堵上来讨要工资的工人。
“陈总,这简直就是个烂摊子!”刘峰看着厂区杂草丛生的空地,忍不住抱怨。陈宇却弯腰捡起一块电路板,目光坚定:“正因为是烂摊子,才值得我们改造。把工人召集起来,我有话要说。”
在临时搭建的露天会场,陈宇面对两百多名工人,声音洪亮:“我知道大家心里有怨气,但鸿达不会倒!从今天起,拖欠的工资分三个月补发,愿意留下的,工资上浮20%!”人群中响起骚动,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技工站出来:“陈总,我们凭什么相信你?”“就凭这个!”陈宇掏出一份改造计划书,“我要把这里变成现代化车间,生产出国内顶尖的电子元件!”
改造工程启动后,陈宇几乎住在了工厂。他请来日本专家指导设备升级,带着李阳团队调试生产线。为了攻克贴片工艺难题,他们连续一周吃住在实验室,困了就躺在折叠床上眯一会儿。当第一块合格的电路板下线时,陈宇布满血丝的眼中终于露出笑意。
与此同时,与高校的合作也遭遇波折。陈宇本想与南方科技大学共建芯片研发实验室,却遭到校方冷遇。“陈总,我们更倾向与国营研究所合作,民营企业的研发稳定性难以保证。”科研处主任的话如一盆冷水。陈宇没有放弃,他带着公司的研发成果和资金方案,一次次登门拜访。最终,校方被他的诚意和前瞻性打动,双方达成协议:公司出资1000万,校方提供场地和科研团队,成果共享。
物流环节的布局同样充满挑战。当时国内物流体系尚不完善,陈宇决定自建仓储中心。选址时,他跑遍了城郊所有地块,既要考虑交通便利,又要控制成本。最终在交通枢纽旁拿下一块30亩的土地,却因审批手续问题卡了三个月。陈宇亲自跑遍规划、国土等部门,白天在办公室处理业务,晚上研究政策文件,硬是将原本半年的审批周期压缩到三个月。
就在全产业链布局如火如荼推进时,国际市场传来噩耗。因贸易摩擦加剧,进口芯片价格暴涨40%,许多依赖进口的电子企业陷入困境。而陈宇的公司却凭借元件厂的自给自足和实验室的技术储备,成功将成本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更令人惊喜的是,鸿达工厂生产的元件因性价比高,开始反向供应给其他企业,成为新的盈利增长点。
半年后,当陈宇站在焕然一新的鸿达电子元件厂前,看着自动化生产线上飞速运转的机械臂,心中感慨万千。曾经的烂摊子如今已成为公司的“护城河”,联合实验室也传来好消息——首款自主研发的音频处理芯片即将流片。而自建的仓储中心,正源源不断地将产品发往全国各地。
“陈总,经销商那边传来消息,我们的产品因供应链稳定,订单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0%!”李阳拿着报表兴奋地跑来。陈宇望着远处的生产线,嘴角扬起微笑:“这只是开始。接下来,我们要把触角伸向国际市场,让世界看到中国创造的力量。”
夜幕降临,厂区的灯光次第亮起,宛如繁星点缀。陈宇知道,构建全产业链的道路没有终点,新的挑战随时可能出现。但他已不再畏惧,因为手中握住的,是掌控命运的钥匙。
喜欢陈宇的1983重生之旅请大家收藏:(www.zuiaixs.net)陈宇的1983重生之旅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