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繁华热闹的夜市里灯火辉煌,千盏明灯映照得天空如同碧云一般璀璨夺目。高耸入云的楼阁之上,身着红袖的女子们倚栏而立,巧笑嫣然地招揽着过往的客人。楼下更是人头攒动,熙熙攘攘,来自五湖四海的商人们纷至沓来,带来了琳琅满目的货物。各种珍奇宝贝堆积如山,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这是南洲府有名的青楼红馆一条街。这条街道上车水马龙,行人川流不息,一辆辆马车疾驰而过,仿佛流水一般顺畅。骏马昂首挺胸,迈着矫健的步伐,宛如游龙般灵动。离这不远则是另一条街道。
那条街道上青石板铺就而成的道路上此刻正传来阵阵喧闹之声,此起彼伏,仿佛一曲激昂的交响乐。人们或高声谈笑,或讨价还价,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使得这条原本宁静的小巷瞬间变得热闹非凡起来。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市井烟火气息,有刚出炉的烧饼香味,有新鲜水果的清甜味道,还有街边小吃摊上传来的阵阵香气,令人垂涎欲滴。
在一个宁静的乡村,阳光洒落在一间简陋的农舍前。一位满脸皱纹的老汉正坐在门口,仔细地数着手中的铜钱,一枚一文,他专注而缓慢地数着,仿佛每一文钱都承载着生活的重量。
老汉的身旁,站着他年轻力壮的儿子,背上背着一只空空如也的大背篓。今天一大早,父子俩就忙碌起来,将家中养的鱼和鸭拿到集市上去售卖。说来有趣,这次来卖鱼、鸭可是家里几个儿子争抢着要来的呢!毕竟能跟着父亲一同出门,见识一下外面热闹的世界,对孩子们来说也是一种难得的经历。
卖完了鱼和鸭,父子俩便打算前往集市购买一些日常生活所需的物品,比如米、油、盐、酱、醋、茶等等。至于具体要买哪些,那可就得看买东西的人的想法啦。不过无论如何,对于这对勤劳朴实的父子来说,这都是一件令人开心的好事。
此时的集市上人头攒动,好不热闹。人们大多背着各式各样的背篓,里面装满了各种新鲜的蔬菜、水果以及手工艺品等。今年的秋收还算顺利,老天眷顾,没有降下太多的雨水。经过辛勤劳作,收获的粮食缴纳完税收之后,还剩下些许结余,足够让大家给自己添置一些生活用品。
从他们所在的乡村到镇上需要乘坐驴车,车费是三文钱;而如果想要继续去到县城,则还得再花费五文钱。这样一来,总共加起来就要八文钱了。对于普通农家而言,进一趟城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啊!所以每次进城,他们除了带上自家山上采摘的一些山货来县城里叫卖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在集市上将需要的东西一次性买齐,以免为了一点小东西再来回奔波好几趟。
他们肩负着家人殷切的嘱托来到集市售卖物品,临行前家人们反复叮嘱需要购置的各类物资:盐巴必不可少,还得买上一些棉布用来缝制抵御寒冬的棉衣;孩子们心心念念的糖果和糕点自然不能落下;再称上几斤新鲜的猪肉改善伙食......这林林总总的采购清单,多且繁杂,让人光是用脑子去记都快要混淆不清了。
那位老汉一边仔细地数着手中为数不多的铜板,一边摸了摸咕咕叫的肚子,不知不觉间竟感到有些饥饿难耐了。就在这时,一阵浓郁的面条香气扑鼻而来,直往鼻子里钻,引得老汉肚里的馋虫瞬间被勾了起来。
老汉转头看向身旁的儿子,只见孩子正目不转睛地盯着不远处那个热气腾腾的面摊,眼神里充满了渴望与期待。看到儿子这般模样,老汉的心顿时柔软下来。毕竟父子俩天还未亮时就匆匆啃了两个干巴巴的馍馍当作早饭,一路奔波赶到县城后又是一通忙活,眼下早已饿得前胸贴后背了,眼看着日头渐高,眼看就要到晌午时分,老汉咬咬牙,迈步朝着面摊走去。
走到面摊跟前,老汉豪气地开口喊道:“老板,给我们来两大碗肉丝面条!”听到这话,正在忙碌的摊主抬起头应道:“好嘞客官,您稍等片刻。”老汉心里清楚,这里一碗普通的素面条只要三文钱,但若是加了肉丝的荤面条,小碗就得六文钱,而大碗则需八文钱呢。这两碗香喷喷的肉丝面条加起来可足足要花掉十六文钱呐!想当初手头拮据的时候,哪里舍得如此奢侈地吃上一顿啊!不过现在情况稍微好了一些,手里总算有几个余钱了,偶尔也能让自己和孩子放肆一回啦!
老汉乃是孟醒所在村庄的一名普通村民。想当年,他们整个村子都紧跟着孟醒的步伐,将自家的山地改造成了与泽王府那一千亩山地一模一样的模样。如此一来,即便是南洲地区多雨的气候条件,也无法再对田地的收成产生太大的制约啦!而且呀,他们不仅种着庄稼,还搞起了副业——养鱼和养鸭呢!这不,一下子就多出了两份额外的收入来源哟!
那些鱼苗和鸭苗可都是从泽王府借来的呢,不过也不需要支付什么昂贵的费用,只需在一定时间内归还同等数量的鱼苗和鸭苗即可。至于修建水塘、水渠以及水车这些工程嘛,则全靠泽王府派专人前来指导并监督他们建造完成。当然啦,这中间也是要收取一些工钱的,但并不多哦,总共才一两银子而已。要知道,他们全村所有田地加在一起所花费的工钱也不过就是区区一两罢了,然而通过这些改造带来的收益,可远远不止这一两银子那么简单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