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后,岁末成绩终于出来了。
一大早,县学的公示栏前就围满了人,大家都在紧张地寻找着自己的名字。
沈淮站在人群中,扫视榜单上的名字,看到自己在第一名的时候,整个人都愣住了。
这个结果,完全出乎他的意料。
林致远、梁岸、陶行简、凌少崇、赵云堂五人没能冲进前十,只有秦靖西冲进了第十。
同期进县学的七人,仅有两人冲榜成功,其余人的八人,都是师兄。甲班有六个冲进前十,乙班有三个,丙班一个。
前三名的试卷,被贴到了公示栏处。
起初,考第二和第三的两人,看到沈淮考第一还有些不服气,觉得他进县学时间短,怎么可能考得比自己好。
直到他们看了沈淮的卷子,他们才知道什么叫实力。
人家进县学的时间短,不代表人家菜。
沈淮的卷子,答得最好的是策论,他的观点新颖独特,论据充分有力,论证逻辑严谨,让人眼前一亮。
然后是经义和诗赋,他的字体工整秀丽,诗词优美典雅,字里行间透着深厚的文学底蕴。
第二和第三名,不管是策论还是字体,都逊于沈淮。
“不愧是沈兄,总是一鸣惊人。”第二名的顾舟酸溜溜的说道。
看着沈淮的眼神更是带着一丝不甘。
认识到别人的实力是一回事,不甘心又是另一回事。
“哪里哪里,都是师兄让着我罢了。”沈淮面色不变,谦虚的回应。
他心里清楚,能考第一有运气的成分在里边。
第三名只是拱手,并没有说话,因为他知道沈淮说的是客气话,当不得真。
岁假回来,他们在上半年便可离开县学,所以纠结太多意义不大。
“哈哈,不愧是我表弟,又是第一。”林致远看到沈淮考第一,比谁都高兴。
他也清楚,沈淮能考第一,完全是平日里努力的结果。
“师弟是金子,放到哪里都能发光。”陶行简由衷说道。
师弟的努力与坚持,是他最为佩服的。
“沈兄,待发了奖励,你和秦靖西得请我们喝两杯。”梁岸开玩笑道。
沈淮从容的点头,“没问题。”
考得第一,请大家吃顿饭也不错,就当是聚餐了。
大家一阵哄笑,气氛十分融洽。
接着,大家将秦靖西围住,问他冲上前十的秘诀。
秦靖西有些不好意思的说,“没什么秘诀,就是平时多看书、多思考、多练习。”
说完之后,他又觉得这样不够意思,继而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
比如如何做读书笔记,如何总结归纳知识点,如何提高答题速度等等。
沈淮听得很认真。
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身缺点,并汲取对自己有利的养分。
对事情有疑惑,他也会虚心请教,秦靖西回答的十分仔细,毫无保留。
渐渐的,围过来的人越来越多,看成绩变成了经验交流。
你问我,我问你,大家你来我往,很是热闹。
期间,有人询问沈淮是怎么破题的,沈淮大大方方的分享了一些小技巧。
沈淮大大方方地分享了一些小技巧,比如如何分析题目,如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构思出最佳的答案。
他见对方写的‘诏’词,言语文雅,内容不落俗套,又不失权威性,虚心请教。
“沈兄客气了,这方面的范本,郡城的大书肆有卖,我不过是侥幸看过两本而已。”对方笑着回答。
“多谢师兄告知。”沈淮拱手道谢,并暗自记下这个消息。
这次交流,大家收获颇丰。
有背书小技巧,比如如何利用谐音、联想等方法快速记忆;
破题答题万能公式,让大家在考试时能迅速找到解题思路;
如何总结归纳,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知识体系;
如何增强诗词的美感,从用词、用典、意境等方面入手;
如何快速答题,合理分配时间,先易后难等等。
大家过滤一遍,汲取自己需要的,都觉得受益匪浅。
到了晚上,沈淮和秦靖西做东,请同期的林致远、陶行简几人去酒楼吃饭。
酒楼装修豪华,人来人往,小二看出他们是县学的学子,太热热情客气。
他们点了一桌子丰盛的菜肴,有清蒸鲈鱼、红烧肘子、糖醋排骨、清炒时蔬等等,还上了几壶美酒。
大家一边享受美食,一边聊着天,氛围十分好。
意外的是,结账的时候掌柜以开玩笑的口吻跟沈淮说,“沈公子,您今年一共来了我们酒楼五次,您看我们有没有机会合作呀?
要是成了,您在酒楼的消费一律打五折。”
早在沈淮进酒楼的时候,掌柜就注意到沈淮了。
小三元的含金量,足够让人在他身上多两分注意力。
“掌柜若是有心,明日可派人到江湾畔寻我。”沈淮语气随和的说道。
掌柜这么说,说明他对黄芽菜感兴趣,既然感兴趣,那就是潜在客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