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采,作为一项传统的活动,似乎从古至今,其形式与内涵都没有太大的变化。
古代与现代,大抵都会对这项活动赋予不同的含义。
而这一层或者是多层“含义”,也会因节日与季节的变化所转变。
比如,在古代的“二月二”、“花朝节”等一系列节日,其实都有这项活动。
而且,这种活动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演化出了其他种类的节日习俗。
诸如赏花、斗百草、挑菜等,其实都有与之类似的特点。
不同的民族,也会因为其民族本身的信仰,再结合实际情况,将其赋予不同的“内涵”。
一部分,是与山川日月、花草鸟兽乃至是四时季节联系在一起,成为独特的节日风格的一部分。
而另一部分,则是带有对有着重大贡献的先人与民族英雄的怀念,以此来实现纪念与传承意义。
古人,其实就是这种情况。
他们,会更多的将这项活动与节日联系在一起,在搭配上神话故事以及相关的史实,形成不同内蕴的“特色文化”。
而现代人呢,相对于此,则是更多了一丝“自由”与“洒脱”。
同时,增长见识,丰富知识,寓教于乐。
野采这项活动,也在跟随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功能也在不断丰富。
对于野采这项活动,古人也是写了不少首古诗的描绘其场景的。
就比如陆游的
“翠蔓扶疏采撷忙,麹生系出古淮阳。”
而《诗经》之中所表述的“采采芣苢,薄言采之。”这句诗,其中描绘人们争相采摘芣苢的场景,也可以被看作是野采。
除此之外,像杜甫的以及其他历朝历代的诗人、文人及学者。
他们的作品里,或多或少都提及了有关“野采”这一概念。
并且,他们还运用了诸多的描写手法,生动形象的描绘了活动场景。
古人那高雅的情操、高尚的品德,以及淳朴的智慧,让我们都不得不大为赞叹。
而关于野采的位置与地点,古人不像现代人那般“笼统”,也“一概而论”。
他们,不但不会笼统的一概而论。
而且,在实际上,他们会根据不同的标准,不同的门类,进行不同的划分的。
就比如地形,古代在进行野采的时候,往往会记录他所经过的那片地方的地形、气候、甚至是动植物还有人文风貌。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南北朝郦道元的《水经》、明代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以及其他一系列中外大家的游记着作。
至于野采对象,其内容,也在根据时代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扩大。
最初,像屈原这样的着名爱国诗人,大部分都会出门野采各种中药香草。
如《离骚》中出现的十八种香草:江蓠、芷、兰、莽、椒、菌、桂、蕙、茝、荃、留荑、揭车、杜衡、菊、薜荔、胡绳、芰、荷、芙蓉。
在他的另一部作品《九歌》中,也记载有十六种香草杜若、辛夷、蘼芜、女萝、芭、芷、兰、椒、桂、蕙、荪、杜衡、菊、薜荔、荷、药、芙蓉。
至于后来,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野采的对象,才从中草药逐渐转变为野菜、其他动植物,甚至是在外国观念传入后制作标本所需要的原料。
以至于后来,其纪念性意义,就远大于它的实际性意义了。
王嘉,作为一个现代人,当他在梦中回到这一代大师左丘明所在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时候。
他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除了查阅并了解当时文化典籍的具体内容外,更多的则是将他那个时代的活动,与这个时代类似的活动进行对比。
正巧不巧,就在他计算着日子,准备好与他的老师左丘明,还有他的那几位师哥师姐商量野采的事情时。
就在明日,老师左丘明,见天气尚佳,便决定要带着他和他的那几个师哥师姐,明日一同去就近处的山林中野采。
这可把他高兴坏了…
以至于,就在出发前的前一天,他就与他的那几位师哥师姐聊上有关野采的话题。
“师哥师姐,你说明日是什么日子啊?”
“咱们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居然会带咱们去野采?”
“难道说…是有什么节日的吗?”
“那…师弟我可很是期待啊…”
显然,王嘉这个“现代”小子,对古代的知识并没有全面学习,了解透彻。
所以,也不难看出他会对即将到来的“野采”活动侥有兴趣。
而他的师哥师姐们,见他如此样子,虽说有些惊讶。
但是,出于他刚来到左丘明丘明先生座下当学生弟子不久。
他们,在互相商量了一下后…
不多时,便向他说起了缘由。
“王嘉师弟…”
“你…难道不知道明日就是咱们鲁国例行祭祀之礼的日子吗?”
“在这一天,咱们除了行祭拜天地之事外。”
“这‘野采’之活动,也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