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秘探遗迹墓,桓公十一年

作品:左传游记|作者:酸辣茄子|分类:历史|更新:2025-05-04 00:10:41|字数:12712字

墓葬,自古以来,就是十分严肃且庄重的仪式。

其中,不仅表达了人们对天地、对自然、对神明的一种敬畏之感。

更多的,则是对落叶归根、认祖归宗的一种“自我认同感”与“归属感”的继承与发扬。

早在很久很久以前,在远古的时候,部落里的人们,一开始仅仅只会在得到火种之后保存火种,过着渔猎和采集的生活,生产力的发展相对低下。至于在洞穴岩壁上的一幅幅神秘壁画,实际上大多数都是描绘着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场景与祭祀情行。

由于那时人们满足温饱都十分困难,因此像现如今大部分的游戏与娱乐活动,他们是接触不上的,当然也没有时间、没有机会体验别样的快乐的。

至于墓葬,其实也就遵循原始人相对低下的公平分配方式,一视同仁,十分简朴朴素了。

直到后来,由于畜牧业与农业的初步发展,耒耜等翻土工具的产生,像河姆渡一带人民种植水稻,半坡人种植黍米等农作物一样,伴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男女开始有了各自的分工,劳动产品在满足自身温饱的条件下,有了进一步的剩余。

在这种情况下,贫富分化也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最显着的特点,便是从墓葬的规格上去查看。

相对富裕的阶层,其墓葬一般都会放置有大量的玉石器皿、青铜器物、宝石等珍贵物资。

而出生相对贫寒的阶层,其墓葬大多也就只会放置身前劳作时所使用的一系列石质、骨质或者少量青铜制工具。

当然啦,在这一时期,男女的墓葬风格就有了明显的区别。

男性一般会将生前在田间地头重体力劳动所使用的犁头锄头、耒耜等物品作为赔葬品。

而女性呢,则是会放置像纺缍、纱轮之类的纺织等手工业相对体力劳动较轻的墓葬品做陪葬。

至于其他一系列造型与材质各式各样的陪葬品呢,通过从中分析比较推导可以得出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一系列的生活风貌。

而这墓葬规格中的“等级高低”,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后世诸如“宗法制”与“礼乐制”等一系列思想制度奠定了物质与精神基础。

首当其冲的,和饮食、车乘、祭祀、居所、服饰等内容的先后等级次序一样,便是天子、诸侯、卿大夫,还有士与平民阶层的墓葬等级划分了。

至于后来,即使商周灭亡,宗法制度分崩离析,大大小小的诸侯国互相攻伐割据,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再到后世各大朝代不断更迭,分分合合。

纵使岁月与风、如流水一段,不知在广袤的天地间度过了多久,见证了多少的变迁。

但是,宗法观念,从古至今,却从未中断,并且还跟据时代需求不断发展,并延续至今。

其墓葬文化,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

从墓葬出土的文物以及相关一系列的信息中,可以得知墓葬主人的身份、朝代,以及家世。

甚至,还可以通过一系列独具异国特色的“文化瑰宝”,来推敲本国与外国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交往,乃至是相互交融,形成具有本土化特色的文化内涵。

话又说回来,在华夏传统的墓葬观中,大多都是以“孝”的文化元素为核心内容,同时辅以传统佛儒道对人生前死后世界的一种评定与理解,所构成的一种近乎于“全面的”、“系统化”的大的有机体系。

比如说,像六道轮回、十八层地狱等内容,实际上就是引导人们向上向善,多做积极且正能量的事情,弘扬传统美德,以弥补身后所留下的种种“遗憾”。

至于亲人为其所进行的“告别”仪式,以及在墓葬中所放置的物品,实际上都是给去世的亲人留下美好的祝福与寄托。

相比于华夏,西方乃至于国外的墓葬,有不少的相似之处,当然也有许许多多的不同。

其实,在远古部落时期,大多数文明的墓葬文化,其本质上都是十分相似的。

然而,到了奴隶文明时期,实际上就出现了不少与祭祀有关的专门职业-巫师。

他们通过一系列神秘的咒语和神秘的仪式,来祈求风调雨顺,甚至是墓葬之人的平安。

当然了,在君王离世墓葬仪式中的祭祀活动,与其他普通或者是盛大的祭祀活动相比,相关记载则要显得更加“丰富”。

至于到了中世纪的封建社会,由于当时西欧人们的思想普遍受到基督教教会的影响。

所以说,不管是出生、去世,还是说在日常生活与重大的仪式,其实都要遵守许多大大小小的“规则”与“规定”。

只不过,在墓葬这一件事中,不同的家庭,他们的处理方式是显然不同的。

像贵族、庄园主之人,可以到教堂进行一系列“洗礼”仪式,然后再进行下葬。

然而,像穷苦的农奴、佃农与自耕农等人,往往支付不起高额的费用,只能草草的下葬。

虽说,两者之间…有很大的不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左传游记》,方便以后阅读左传游记第29章 秘探遗迹墓,桓公十一年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左传游记第29章 秘探遗迹墓,桓公十一年并对左传游记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