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上虽然没有鱼啊,虾啊,贝类啊一类的生物,却有植物,经过长时间的演化,陆地上植物越长越大,越长越繁盛,土壤也渐渐有了腐殖质,变得有营养了,一些海底的底栖动物,比如三叶虫,就是靠着土里的营养生存的。可以说,这些东西,对一些食物链顶端的生物来说是土,对很多底层生物来说却是“肉”。】
【那这个时候,一些卷不过其他生物的生物链底层,就会有向陆地发展的趋势,进化出适应陆地的身体去陆地上享受陆地上的大批资源,比起在水里靠着其他强大生物剩下的边角料资源勉强生活,谁都知道应该选哪个吧。】
天幕下大部分人都顺着这个思路想下去了,没发现什么问题,可有人发现不对,想的更多,看这个样子,有颌鱼更像是现在陆地上占上风的脊椎动物的祖先,可若是有颌鱼是脊椎动物祖先,那这就不对了啊。
有颌鱼此时的处境虽然是达不到霸主的程度,也能说一句很不错,完全达不到活不下去必须要上岸去寻出路的程度啊,按这个上岸寻出路的思路,那有颌鱼为什么会上岸呢?
【所以有不少生物都因为各种原因尝试上岸。】
【可是,上岸很难,不是一蹴而就的,螯肢动物的硬甲比起其他物种来说有一定优势,相对而言更容易锁住水分,可还有很多问题。】
【首先是呼吸,这是个大问题,海里的生物一般没有适应陆地的呼吸系统,即肺跟气囊。】
“这个倒是,不说别的,就说鱼鳃,就不适合在陆地上生活。”
“哎,换个地方生活哪有那么容易啊,不说海里换到陆地这么大的事,就算是换个村子生活还得适应一阵子呢。”
天幕下,大家都没什么可说的,都是在感叹上岸任重而道远。
【还有繁殖问题,真的要长期在陆地上生活,那繁殖方式也要做出改变,海里的生物有很多都是卵生的,甚至有的物种是卵一甩就不管了,让卵自己孵化,可在陆地上可不能这样。】
“这倒是,那些鱼都是甩完籽以后就不管了。”
“可不是,基本没有鱼会带宝宝。”
天幕下不少人都有这个生活常识,有的是富贵人家养些金鱼锦鲤什么的来玩,见过一些,有的是从事捕鱼这类的跟鱼打交道的行业,也是赞同这个说法,鱼这种繁殖方法放在陆地上是不合适。
【还有行动方式的改造,在水里行动跟在陆地上行动阻力什么的差别很大,比如鳌肢动物为了上岸对脚做出的改造,他们把尖尖的尖刺脚改造成了带有附节的脚(放出图片)(就是把尖尖的脚改造成瓢虫脚,苍蝇脚那样有节的脚,抓的更牢固)。】
【除了脚部抓牢这点,在水里的浮力跟压力什么的,跟陆地上也不一样,身体其他的部位也要适应。】
天幕下那些在河边水边长大,会游泳那样有过下水经历的人都知道这话是对的,在水里跟在陆地上浮力啊,压力啊什么的是真的有很大差别,水生动物上陆地或者是陆地生物下水,压力浮力什么的确实是要适应。
【这一赛季里蛛形纲的鳌肢动物,多足动物,昆虫祖先都先后完成了登陆壮举。但陆地生物只有这些虫子,主舞台还是在海洋。】
【这一时期还有一个生物值得一提,笔石。它是半索动物,算是脊索动物门的远亲。奥陶纪时笔石有六个目,多样性拉满,而到了志留纪时正笔石目独大。这就可见奥陶纪时各种生物的野蛮生长,以及志留纪一定要有优势才能有一席之地。】
【其他都没什么,只有一点,牙形刺,笔石以及腕足类生物是各个时代的“背景板”,他们虽然不是奇虾,板足鲎,有颌鱼那样出名的海洋霸主,可他们数量十分庞大,在海洋生态系统里有自己无法替代且举足轻重的地位。现代研究来说,这些生物的化石数量庞大,是判断化石属于哪个纪的一个重要依据。】
【这些底层生物记录下了志留纪恐怖气候骤变,科学家根据这些底层生物的数量变化推断除了发生在志留纪的艾尔维肯灭绝事件,穆德灭绝事件,劳阶灭绝事件,把整个志留纪分成四段。】
【在这几次灭绝事件里,这些背景板生物的数量至少减少百分之四十,部分种群甚至达到百分之八十,
这几次灭绝事件并没有达到奥陶纪大灭绝那样生物变化很大的程度,在数十万年就恢复,这个时间相对于各种动不动就上百万上千万年的地质事件,这个时间不算长。
但也可以见到生物大灭绝的可怕,想要恢复不是一时半会的。】
“几十万年恢复还不算长啊。”一些人惊叹这个时间长度,按照这个算法,那这一个赛季都得几千万年起步啊。但转回来一想,也能理解,天幕之前就提过,显生宙一共有数亿年呢。
【总结一下,第三赛季,志留纪,霸主是板足鲎家族,很有潜力的竞争者有颌鱼,角石家族遭受打击后暂时沉寂,多个物种开始往陆地发展且渐渐稳定在陆地上生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