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研究学院的邀请

作品: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作者:作者李涌辉|分类:游戏|更新:2025-05-06 10:31:13|字数:24548字

- 黏液屏障:凝胶状黏液阻止胃蛋白酶接触黏膜,并捕获HCO??中和H?(“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 上皮更新:胃黏膜上皮细胞每2~3天完全更新一次,受损细胞通过迁移和增殖快速修复。

- 胃黏膜血流:丰富的黏膜下血管(来自胃左、右动脉)提供充足氧气和营养,促进修复并带走有害代谢产物。

2. 抗反流机制

- 贲门括约肌(静息压10~30mmHg)和膈食管韧带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减少反流性食管炎风险。

六、与其他器官的协同功能

- 与小肠衔接:幽门括约肌控制食糜排空速度(液体快、固体慢),确保十二指肠内pH和渗透压适合胰酶、胆汁发挥作用。

- 参与免疫:胃酸杀灭病原体,减少肠道感染;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识别抗原,启动局部免疫反应。

总结:胃功能的核心特点

1. 双重消化作用:机械研磨(物理)与酶解酸化(化学)结合,实现食物初步分解。

2. 动态平衡调节:通过神经-体液机制精准控制分泌、运动和排空,适应进食-空腹周期。

3. 自我保护优先:黏液屏障、快速上皮更新、血流保护等机制避免自身消化损伤。

4. 承上启下作用:作为消化道的“中继站”,既储存和处理食物,又为小肠高效消化提供优化的食糜条件。

这些功能的异常(如胃酸过多、胃排空障碍、黏膜损伤)可能导致胃炎、胃溃疡、胃食管反流等疾病,临床治疗常针对功能调节(如抑酸药、促动力药)或保护机制(如黏膜保护剂)。

胃蠕动的具体过程

结合解剖结构、电生理机制及生理功能分阶段详细说明:

一、胃蠕动的基础机制:电生理与肌肉结构

1. 起搏信号:慢波电位(基本电节律)

- 起源:胃体中部的 Cajal 间质细胞(ICC,胃肠道起搏细胞)产生频率稳定的慢波电位(3次/分钟,胃窦部可升至4~5次/分钟),决定蠕动的节律。

- 传导:慢波沿胃壁平滑肌细胞间隙(通过缝隙连接)向幽门方向传导,触发动作电位(当慢波去极化超过阈值时),进而激活肌细胞收缩。

2. 胃壁肌肉层协同作用

- 三层结构:

- 外层纵行肌:收缩时缩短胃长轴,协助食糜向幽门移动。

- 中层环行肌:蠕动的主要动力层,收缩时狭窄胃腔,挤压食糜(幽门部环行肌增厚形成幽门括约肌,厚约0.5~1cm)。

- 内层斜行肌(仅存在于胃底、胃体):不规则收缩,增强研磨和混合效果。

- 收缩顺序:纵行肌先收缩,环行肌随后收缩,形成“推进式”蠕动波。

二、蠕动波的具体过程(进食后状态)

1. 起始与传播

- 起点:胃体中部(胃大弯侧更明显),每次蠕动波需约1分钟到达幽门。

- 速度与幅度:

- 初段(胃体→胃窦):波幅较小(约10mmHg),主要推动食糜缓慢向幽门移动。

- 末段(胃窦部):波幅显着增大(可达100mmHg),形成强力收缩(“幽门泵”作用)。

2. 食糜处理的双向作用

- 正向推进:

- 当蠕动波到达幽门时,幽门括约肌短暂松弛(约0.5秒),允许1~3ml液态食糜进入十二指肠。

- 反向研磨:

- 固体颗粒(直径>2mm)因幽门括约肌阻力较大,被胃窦收缩反向推回胃体(“胃窦-胃体反流”),与新进入的食物混合后再次研磨(该过程重复直至颗粒足够小)。

3. 胃容积变化的影响

- 空腹时胃黏膜皱襞(胃小区)明显,蠕动波仅引起轻微收缩;

- 进食后胃扩张,皱襞展平,环行肌拉伸使收缩力增强,研磨效率提高。

三、空腹状态下的蠕动:移行性复合运动(MMC)

1. MMC的四个时相(每90~120分钟循环一次)

- I相(静息期,40~60分钟):仅有慢波电位,无收缩,胃内残留液体缓慢向幽门移动。

- II相(不规则收缩期,30~40分钟):出现不规律蠕动波,清除黏液和小颗粒残渣。

- III相(强烈收缩期,5~10分钟):

- 胃窦部爆发高频蠕动(10~15次/分钟),幽门括约肌持续开放,强力排出残留固体(如未消化的纤维、药片碎片),防止细菌过度繁殖(“胃肠清道夫”功能)。

- IV相(过渡期,5分钟):从III相恢复至I相的短暂阶段。

2. 生理意义

- 维持胃在空腹时的清洁,避免食糜滞留引发感染或发酵。

四、神经-体液调节对蠕动的调控

1. 神经调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方便以后阅读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中西医结合研究学院的邀请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中西医结合研究学院的邀请并对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