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非甾体抗炎药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且大多数还具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其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体内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感受
1、常见药物
- 水杨酸类:如阿司匹林,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用于预防血栓形成,也可用于解热、镇痛、抗炎。
- 苯胺类:代表药物对乙酰氨基酚,解热镇痛作用强,抗炎作用较弱,常用于普通感冒或流感引起的发热、头痛、关节痛等。
- 吲哚类:如吲哚美辛,抗炎、解热作用强,对炎性疼痛有明显镇痛效果,可用于缓解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症状。
- 丙酸类:包括布洛芬、萘普生等。布洛芬常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也可用于感冒引起的发热。萘普生的抗炎、解热、镇痛作用与布洛芬相似,但作用时间较长。
- 昔康类:如吡罗昔康、美洛昔康,具有较强的抗炎、镇痛作用,适用于治疗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2、不良反应
- 胃肠道反应: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长期或大量使用还可能导致胃溃疡、胃出血等。
- 肝肾功能损害:部分药物可能导致肝酶升高、肾功能下降,严重时可引起肝衰竭、肾衰竭。
- 心血管系统影响:可能使血压升高,增加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 血液系统反应: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导致出血倾向增加,还可能引起粒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临床使用时,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权衡利弊,严格遵循医嘱用药。
六、临床中常用的糖皮质激素药物
根据作用时间可分为短效、中效、长效三类,以下是具体介绍:
1、短效糖皮质激素
- 氢化可的松:是天然的糖皮质激素,抗炎作用相对较弱,一般用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的替代治疗,也可用于感染性休克等的治疗。
- 可的松:在体内需转化为氢化可的松才具有活性,作用与氢化可的松相似,可用于替代治疗及一些炎症性疾病的辅助治疗。
2、中效糖皮质激素
- 泼尼松:抗炎、抗过敏作用较强,可用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支气管哮喘等,还可用于某些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
- 泼尼松龙:作用与泼尼松类似,但无需经肝脏转化即可发挥作用,肝功能不全患者宜选用。常用于器官移植后的抗排异反应、眼部炎症等。
- 甲泼尼龙:抗炎作用较强,起效快,水钠潴留作用相对较小。常用于重症疾病的治疗,如重症肺炎、急性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症急性发作等。
3、长效糖皮质激素
- 地塞米松:抗炎、抗过敏和抗毒作用比泼尼松更强,作用时间长,但对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轴抑制作用较强,不宜长期使用。常用于严重感染、过敏性休克、恶性肿瘤的辅助治疗等。
- 倍他米松:作用与地塞米松相似,抗炎作用较地塞米松稍强,多用于治疗活动性风湿病、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等。
七、糖皮质激素
是由肾上腺皮质中束状带分泌的一类甾体激素,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1、生理作用
- 调节物质代谢:促进糖异生,升高血糖;促进蛋白质分解,抑制其合成;促进脂肪分解,使脂肪重新分布,如四肢脂肪减少,面部、肩背等部位脂肪增多。
- 影响水盐代谢:有较弱的保钠排钾作用,还可促进肾脏排水,维持体内水盐平衡。
- 参与应激反应:当机体受到各种有害刺激,如感染、创伤等时,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帮助机体抵抗有害刺激,提高生存能力。
2、药理作用
- 抗炎作用:能抑制多种原因引起的炎症反应,减轻炎症早期的红、肿、热、痛等症状,抑制炎症后期毛细血管和纤维母细胞增生,防止粘连及瘢痕形成。
- 免疫抑制与抗过敏作用:抑制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功能,减少抗体生成,抑制过敏反应的发生。
- 抗休克作用:稳定溶酶体膜,减少心肌抑制因子的释放,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微循环,对各种休克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 其他作用: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使红细胞、血红蛋白等增多;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可引起欣快、失眠等。
3、临床应用
- 替代疗法:用于治疗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补充体内糖皮质激素的不足。
- 严重感染或炎症:严重细菌感染时,在足量有效抗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糖皮质激素,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症状。
- 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过敏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过敏性皮炎等,可缓解症状,控制病情发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