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粘连性肠梗阻:多因腹腔手术、炎症史导致,横结肠因活动度大,易与大网膜粘连形成束带压迫。
2. 肿瘤性疾病
- 横结肠癌:占结肠癌的10%-15%,易形成环形狭窄(浸润型),导致不完全性肠梗阻,约50%患者确诊时已达TNM分期Ⅲ-Ⅳ期。
3. 憩室病
- 孤立性憩室:较左半结肠少见,多为单发,若继发感染可形成憩室炎,发生率约5%-10%,穿孔风险低于乙状结肠憩室。
四、降结肠(Descending Colon)
解剖关联与病理易发性
降结肠长约25-30cm,腹膜间位器官,固定于左侧腹后壁,肠壁较升结肠厚,血供来自肠系膜下动脉,内容物逐渐浓缩为固态粪便。
常见病理特点
1. 憩室病与憩室炎
- 结肠憩室:90%以上发生于左半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西方人群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升高(60岁以上达30%-50%),亚洲人群较低(约10%-15%)。憩室炎表现为腹痛、发热,复发率约20%-30%,多次发作易致肠壁纤维化、狭窄。
2. 肿瘤性疾病
- 左半结肠癌:降结肠肿瘤占左半结肠癌的20%-30%,以浸润型为主,易致肠腔狭窄(管腔直径<2cm时出现肠梗阻症状),便血症状较右半结肠更明显(肉眼血便占60%-70%)。
3. 缺血性病变
- 肠系膜下动脉缺血:降结肠由边缘动脉供血,血管病变时易发生节段性缺血,病理表现为黏膜坏死、溃疡,慢性期可致肠壁纤维化。
五、乙状结肠(Sigmoid Colon)
解剖关联与病理易发性
乙状结肠长约40-45cm,系膜冗长(乙状结肠系膜),活动度大,肠腔弯曲成“S”形,是粪便储存的起始段,肠壁平滑肌层较厚,易发生动力异常。
常见病理特点
1. 憩室病与并发症
- 乙状结肠憩室:占结肠憩室的70%-80%,多发憩室易因粪块嵌顿引发憩室炎,穿孔率约5%-10%(老年患者更高),可形成脓肿、瘘管(如结肠膀胱瘘)。
- 憩室出血:约10%-15%的憩室病患者发生出血,表现为突发无痛性血便,约20%-30%需急诊手术。
2. 肠扭转与梗阻
- 乙状结肠扭转:占结肠扭转的60%-70%,好发于老年便秘患者,典型表现为“鸟嘴征”(钡灌肠),绞窄率高达40%-50%,死亡率约10%-20%。
3. 肿瘤性疾病
- 乙状结肠癌:占结肠癌的30%-40%,以溃疡型为主,易侵犯周围组织(如膀胱、子宫),淋巴结转移率约40%-50%(TNMⅢ期)。
六、直肠与肛门(Rectum & Anus)
解剖关联与病理易发性
- 直肠:长约12-15cm,腹膜反折以下为腹膜外位,肠壁有3个横向皱襞(Houston瓣),黏膜下静脉丛丰富,易发生静脉曲张。
- 肛管:长约3-4cm,齿状线上下结构差异显着(上皮、血管、淋巴回流不同),是排便控制的关键部位。
常见病理特点
1. 良性疾病
- 痔:齿状线上下静脉丛曲张形成,内痔(齿状线以上,便血、脱出)占60%-70%,外痔(齿状线以下,疼痛、水肿)占20%-30%,混合痔占10%-20%,成人发病率约40%-60%。
- 肛裂:肛管皮肤全层裂伤,好发于后正中位(占70%-80%),表现为排便痛、便血,慢性肛裂易形成“三联征”(溃疡、前哨痔、乳头肥大)。
2. 肿瘤性疾病
- 直肠癌:占大肠癌的50%-60%,以腺癌为主,70%位于距肛缘10cm以内(便于指检发现),早期易侵犯直肠周围淋巴结(淋巴结转移率约30%-40%),低位直肠癌(距肛缘<5cm)保肛率约60%-70%(依赖术式选择)。
- 肛管癌:罕见,占肠道肿瘤的1%-2%,鳞癌为主,与HPV感染相关(约80%病例HPV阳性),放化疗敏感,5年生存率约50%-60%。
3. 炎症性与功能性疾病
- 放射性直肠炎:盆腔放疗后常见,发生率约10%-20%,表现为黏膜充血、糜烂、出血,慢性期可致肠壁纤维化、狭窄。
- 直肠脱垂:直肠黏膜或全层脱出肛门,老年女性多见,与盆底松弛相关,重度脱垂需手术治疗。
七、共性病理机制与临床特征
1. 肠壁结构与病变关系
- 黏膜层:是炎症(如UC)、早期肿瘤(腺瘤)的起源部位,绒毛结构破坏可致吸收障碍(如乳糜泻样表现)。
- 肌层:肥厚(如慢性便秘)可致肠腔狭窄,薄弱(如憩室病)易形成囊袋状突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