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胆囊正常容量为 40~60 ml,最大可扩张至约 100 ml(因平滑肌和弹性纤维的延展性)。
- 浓缩功能:
- 胆囊黏膜通过主动吸收 水分、电解质(Na?、Cl?、HCO??) 和部分有机物(如胆固醇、胆盐),使胆汁浓缩 5~10倍。
- 浓缩后胆汁中胆盐、胆固醇、卵磷脂浓度显着升高,黏度增加,利于进食时高效乳化脂肪。
2. 胆汁的调节与排放
- 排放触发机制:
- 进食刺激:尤其脂肪、蛋白质食物进入十二指肠后,黏膜分泌 缩胆囊素(CCK),经血液作用于胆囊平滑肌和Oddi括约肌。
- 神经调节:迷走神经兴奋促进胆囊收缩,交感神经抑制收缩;内脏感觉神经将胆囊充盈信号传入中枢。
- 排放过程:
- 缩胆囊素促使胆囊肌层强力收缩,同时Oddi括约肌舒张,胆汁经胆囊管→胆总管→十二指肠大乳头排入肠道。
- 排空效率:进食后约 20分钟内排空50%~70%的储存胆汁,完全排空需2~3小时(视进食量和成分而定)。
3. 胆道压力调节
- 胆囊作为“缓冲库”,可吸收胆汁中的水分以降低胆道内压力(正常胆道压力约 0.8~1.47 kPa),避免高压对肝细胞和胆管的损伤。
- 胆囊管内的 Heister瓣(螺旋皱襞)通过机械性阻力,防止胆汁逆流回肝脏,维持胆道压力稳定。
4. 黏液分泌与保护
- 胆囊黏膜每日分泌约 20 ml 黏液,形成黏液层:
- 保护胆囊黏膜免受浓缩胆汁的化学损伤;
- 润滑胆囊腔,减少结石摩擦损伤。
二、关键生理数据
指标 数值范围 生理意义
胆囊容量 40~60 ml(正常空腹) 储存肝脏间歇分泌的胆汁
胆汁浓缩倍数 5~10倍 提高胆盐浓度,增强脂肪乳化效率
每日肝脏胆汁分泌量 800~1200 ml 维持消化功能的基础分泌量
胆囊排空率(脂肪餐后) 50%~70%(20分钟内) 快速响应脂肪消化需求
胆道内静息压力 0.8~1.47 kPa(8~15 cmH?O) 保证胆汁顺畅流动,避免反流
缩胆囊素作用时间 起效时间约5分钟,峰值作用20~30分钟 协调胆囊收缩与Oddi括约肌舒张
三、生理功能的调控机制
1. 体液调节(主导)
- 缩胆囊素(CCK):由十二指肠和空肠黏膜I细胞分泌,是最强的胆囊收缩刺激因子,促进肌层收缩和Oddi括约肌松弛。
- 胃泌素:间接作用,通过升高血钙或促进CCK释放,增强胆囊收缩。
- 生长抑素:抑制胆囊收缩,减少胆汁排放(如空腹时维持储存状态)。
2. 神经调节
- 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兴奋时促进胆囊收缩、黏液分泌(“胆-迷走反射”)。
- 交感神经(胸7~10脊神经):兴奋时抑制胆囊收缩,可能参与疼痛时的胆道痉挛(如胆绞痛)。
- 内脏感觉神经:将胆囊充盈、痉挛等信号传入中枢,牵涉痛表现为右肩/背部放射痛(T7~T10皮节投射)。
四、临床关联生理异常
1. 胆囊排空障碍:
- 胆汁淤积:CCK分泌不足或胆囊肌层功能减退,易致胆固醇沉积,形成结石。
- 慢性胆囊炎:长期炎症导致胆囊壁纤维化,浓缩和收缩功能下降,影响脂肪消化。
2. 胆汁反流:
- Heister瓣功能异常或胆囊切除术后,胆汁可能反流入肝或胃,引发胆管炎或反流性胃炎。
3. 术后代偿:
- 胆囊切除后,胆总管可轻度扩张(直径从正常0.6~0.8 cm增至1.0~1.2 cm),部分代偿储存功能,但无法浓缩胆汁,故高脂饮食易致腹泻。
总结
胆囊通过 储存浓缩、按需排放、压力调节 三大核心功能,成为肝脏胆汁分泌与肠道消化需求之间的“缓冲枢纽”。其生理活动受神经-体液精准调控,相关数据(如容量、浓缩倍数、排空效率)直接影响脂肪消化及胆道系统稳态,异常时可引发结石、炎症等疾病。
胆囊的病理学特点及相关数据
一、常见病理类型及机制
1. 胆囊结石(Cholelithiasis)
病理机制:
- 胆固醇结石(占80%):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胆固醇/胆盐/卵磷脂比例失衡)、胆囊排空延迟、促成核因子(如糖蛋白)增加。
- 胆色素结石(黑色/棕色):
- 黑色结石:慢性溶血、肝硬化导致游离胆红素升高,与钙结合成胆红素钙(占10%~20%)。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