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距今约1.95至0.65亿年前的“燕山运动”时期,云台山正式形成,并伴随地层断裂和岩浆侵入。到喜马拉雅地质运动时期,地块断裂继续发展和抬升,在古老岩层基础上产生强烈侵蚀。
- 新构造运动时期,太行山隆起带和华北裂谷带共同作用,使云台山地区从东部平原到西部山地地形抬升,形成巨大阶梯状地貌,同时受西安—郑州—徐州近东西向转换带阻隔,太行山东南缘桌状隆起,造就了云台山如今群峡间列、峰谷交错等独特的“云台地貌”。
历史文化渊源
- 宗教文化方面:道教于汉末形成后,将云台山列为七十二福地之一,传说道教真武祖师曾在此修行得道。佛教在云台山的活动可追溯到隋唐时期,在南北朝、唐朝和宋朝得到长足发展,南北朝时,儒、佛、道三教合流于云台山。
- 历史传说方面:远古神话中,云台山被称之为盘古山、女娲山、五行山,旧称北鼎。
- 名称由来方面:因云台山的主峰茱萸峰常年云雾缭绕,且形似一个巨大的平台,在唐朝时期就有了“云台山”这个名字。
云台山古称覆釜山,远古神话传说中称其为盘古山、女娲山、五行山,旧称“北顶”。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对其景观特点的认识,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名字“云台山”。
每一个名字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覆釜山
覆釜沉日
赤地千里
公元前2357年,黄河中下游的旱情已持续三载。龟裂的河床里,搁浅的鱼群在滚烫的卵石间挣扎,鳞片反射着刺目的阳光,仿佛大地在无声地哀嚎。太行山东麓的修武邑,百姓们将最后一捧井水洒在祠堂的神台上,祈求上苍垂怜。
云台山下的茱萸村,村正老槐爷拄着枣木拐杖,颤巍巍地望着天空中那十个散发着炽热光芒的火球。它们像十个无情的恶魔,将大地炙烤得奄奄一息。田里的禾苗早已枯死,化作焦黑的秸秆,在热浪中簌簌作响。年轻力壮的村民们纷纷外逃,寻找生路,只剩下老弱病残,在这日益荒芜的村庄里,苦苦支撑。
老槐爷的孙女阿穗,年仅十六岁,却已尝遍生活的艰辛。她每天天不亮就出门,在干涸的溪谷中寻找水源,哪怕只有一滴,也能让家人多撑一天。这天,她背着破旧的陶罐,在一处山坳里发现了一片湿润的泥土。她惊喜万分,奋力挖掘,指甲缝里渗出血来也浑然不觉。终于,一股清泉缓缓涌出,阿穗激动得热泪盈眶。
然而,还没等她装满陶罐,几个外村的流民突然出现,抢走了她的陶罐。阿穗拼命追赶,却被推倒在地。她看着流民们远去的背影,泪水和着尘土,洒在滚烫的土地上。
后羿降临
就在百姓们陷入绝望之际,一位身材魁梧、气宇轩昂的男子,背着一张巨大的神弓,腰间别着十支利箭,出现在修武邑的集市上。他就是后羿,来自东夷部落的神箭手,听闻中原大地的苦难,毅然踏上了拯救苍生的征程。
后羿在集市上打听灾情时,遇到了阿穗。阿穗将自己的遭遇和村里的困境告诉了后羿,眼中满是期盼。后羿听后,握紧了拳头,眼神坚定地说:“我定要射下这些太阳,还百姓一个安宁的天地!”
阿穗被后羿的决心所打动,主动提出为他带路。他们穿过荒无人烟的田野,翻越高耸入云的山岭,终于来到了云台山的顶峰。这里地势开阔,是最佳的射箭之地。
箭射九日
后羿站在峰顶,拉开神弓,搭上利箭,对准天空中的一个太阳。随着一声震天动地的弓弦响,利箭如流星般划过天空,直直射向太阳。只听一声轰鸣,那个太阳瞬间爆裂,化作一团火球,坠向大地。
火球带着熊熊烈火,朝着云台山砸来。后羿和阿穗急忙躲避,只觉得一阵天旋地转。待尘埃落定,他们发现云台山的一侧被砸出了一个巨大的深坑。
后羿没有停歇,接连射出八支箭,又有八个太阳被射落。天空中只剩下一个太阳,大地的温度渐渐降了下来。
然而,最后一个太阳被吓得躲了起来,天地陷入一片黑暗。没有了阳光,庄稼无法生长,百姓们的生活依然没有盼头。后羿只好派人去劝说太阳,告诉他只要正常升起落下,造福百姓,就不会再伤害他。太阳这才战战兢兢地重新出现在天空中。
覆釜成形
被射落的太阳砸出的大坑,经过岁月的洗礼,逐渐发生了变化。周围的土石不断滑落,堆积在坑边,形成了一圈高高的山壁。雨水和溪流汇聚在坑中,又慢慢蒸发,使得大坑的形状越来越像一口倒扣的大锅。人们便将这座山命名为覆釜山。
阿穗和村民们回到了茱萸村,在覆釜山下重新开垦土地,播种庄稼。随着雨水的降临,大地焕发出新的生机。阿穗时常站在村口,望着巍峨的覆釜山,心中充满感激。她知道,是后羿的英勇,让他们有了重生的机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