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充满杀戮和纷争的时代里,皇帝的善良和纯真显得如此珍贵。他虽然身处权力的漩涡中心,却始终保持着一颗纯净的心。而此刻,他的这个简单问题,却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动容,眼眶不禁湿润了起来。
帝王版流浪记
从成都王到河间王,司马衷的“巡幸”路线简直就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旅游之旅,活脱脱一个旅游博主的打卡行程。
他在邺城品尝过最甜美的霜柿,那甜蜜的滋味仿佛能融化人的心灵;在长安,他目睹过最大的雪人,那巨大的身影让人惊叹不已;在许昌,他还收集过七十二种蝉蜕,每一种都有着独特的纹理和色彩。
而每当新的占领者前来“护驾”时,司马衷都会像一个好奇的孩子一样,认真地请教当地的美食。他似乎完全忘记了这些人是叛军头子,而不是来为他导游的。
他对美食的热爱和对新奇事物的探索精神,让人不禁感叹他的天真和单纯。然而,在这动荡的局势中,他的这种态度却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金墉城岁月静好
被囚禁的日子对于司马衷来说,竟然成为了他人生中最惬意的时光。在这个封闭的空间里,他远离了外界的喧嚣和纷争,拥有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天地。
司马衷在这里培养起了三个独特的爱好。首先,他对养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天,他都会仔细观察蚕宝宝们的生活习性,尤其是它们吐丝的轨迹。他会记录下每一条丝线的走向,仿佛在探索一个微观世界的奥秘。
其次,司马衷对天空中的云彩也有着特别的关注。他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凝视着天空,仔细观察云彩的形状和变化。每一朵云彩在他眼中都像是一幅独特的画作,他会用文字将这些云彩的形状描绘下来,记录下每一天的云彩之美。
最后,司马衷还热衷于教他的鹦鹉背诵《诗经》。他会一遍又一遍地教鹦鹉念诵那些古老的诗句,看着鹦鹉逐渐学会并模仿他的语调,他感到无比的满足和快乐。
看守的士兵们常常听到司马衷念叨着:“作茧自缚未必是坏事,至少蚕宝宝有自己的房子住呢。”这句话虽然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对于司马衷来说,被囚禁的生活就如同蚕宝宝作茧自缚一般,但他却能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和安宁。
而这句话,也恰好成为了西晋士族的一个最好注脚。西晋时期,士族们虽然享有特权和荣华富贵,但他们也常常被各种规矩和束缚所限制。就像蚕宝宝被茧包裹一样,他们在表面的光鲜下,或许也有着内心的无奈和苦闷。
最后的童话
公元307年正月,寒风凛冽,洛阳郊外的官道上,一辆金碧辉煌的銮驾缓缓前行。车内,四十八岁的司马衷正全神贯注地研究着手中新得的竹蜻蜓,仿佛外界的一切都与他无关。
然而,突然间,一阵剧烈的咳嗽声打破了车内的宁静。司马衷的身体猛地一颤,手中的竹蜻蜓也随之跌落,掉落在车帷之上。他的脸色变得苍白,额头上冒出了一层细汗。
就在这时,车帘被掀开,东海王匆匆走了进来,手中捧着一碗热气腾腾的药。他的脸上透露出一丝担忧,关切地问道:“陛下,您的身体如何?”
司马衷艰难地抬起头,看了一眼东海王,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一个虚弱的笑容。他轻声说道:“无妨,只是有些咳嗽罢了。”说罢,他又咳嗽了几声,声音在这寒冷的冬日里显得格外凄凉。
东海王连忙将药递到司马衷面前,说道:“陛下,这是刚熬好的热药,您快趁热喝下吧。”司马衷接过药碗,慢慢地喝了几口,然后将药碗放在一旁。
过了一会儿,司马衷似乎感觉好了一些,他的目光落在了那只跌落的竹蜻蜓上。他轻轻地拾起竹蜻蜓,端详了一会儿,然后对东海王说:“这竹蜻蜓甚是有趣,只是可惜了,掉在地上怕是摔坏了。”
东海王安慰道:“陛下莫要伤心,待回宫后,臣再为陛下寻一只更好的便是。”司马衷点了点头,微笑着说:“如此甚好。”
接着,司马衷像是想起了什么,突然对东海王说:“告诉尚食局……明天的粥里……多加些桂花……”他的声音越来越轻,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东海王连忙应道:“陛下放心,臣这就去吩咐尚食局。”说罢,他转身离去,留下司马衷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銮驾里。
这个冬天特别冷,寒风呼啸着吹过官道,卷起一片片雪花。然而,却没有人注意到,这位最后的真正相信童话的皇帝,就这样永远地留在了这风雪之中。
四、历史的哈哈镜
当我们掀开《晋书》泛黄的纸页,会发现司马衷的"傻"恰似一面照妖镜。那些嘲笑他"何不食肉糜"的士族,自己正吃着西域葡萄配波斯地毯;那些痛心"主上昏庸"的大臣,转身就把国库搬进自家后院。在这个比谁更荒唐的时代,真诚反倒成了最奢侈的缺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