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淬火之歌

作品:亮剑大别山里的军工|作者:深仨品|分类:游戏|更新:2025-05-07 15:27:45|字数:8024字

汉斯·克虏伯踏过满是弹坑的土路时,皮鞋上沾满了华北特有的黄褐色泥浆。他皱了皱眉头,这种泥浆让他想起柏林郊外建筑工地的混凝土混合物——粗糙、顽固,难以清理。

"施密特,测量结果如何?"他用德语问道,眼睛却盯着远处山谷中升起的几缕青烟。

随行的日本军官佐藤大尉立刻凑过来翻译。施密特少校放下望远镜,镜片上反射着四月的阳光:"根据烟雾颜色和密度判断,那至少是五座十五吨级的炼钢炉,温度应该能达到一千五百摄氏度以上。"

汉斯微微颔首,灰蓝色的眼睛里闪过一丝诧异。作为克虏伯公司派来协助日军的首席冶金工程师,他本以为会看到一些原始的地炉或者坩埚,而不是这样规模的冶炼设施。

"不可能。"他低声自语,"八路军怎么可能有这种技术?"

佐藤大尉的佩刀在阳光下闪着冷光:"汉斯先生,情报显示他们最近生产的枪管钢材质量突飞猛进,甚至...比帝国的还要好。"

汉斯突然停下脚步。在他面前的山坡上,散落着一些奇怪的黑色渣滓。他蹲下身,用随身携带的镊子夹起一小块,放在便携式显微镜下观察。

"晶粒结构异常均匀...这是经过精确控温的炉渣。"汉斯的眉头越皱越紧,"但没有任何现代化控温设备的痕迹,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一阵山风吹过,带来远处金属撞击的清脆声响。汉斯站起身,拍了拍西装裤上并不存在的灰尘:"告诉将军,我需要一支特别行动队。今晚,我要亲自看看这些'土八路'的炼钢炉。"

陈长安把最后一块耐火砖砌好时,天已经完全黑了。月光下,这座由黏土、石英砂和碎瓷片混合砌成的转炉像个笨拙的巨人,静静矗立在兵工厂最隐蔽的山洞里。

"陈工,歇会儿吧。"王铁山递过来一个粗瓷碗,里面是冒着热气的苦荞茶,"你这都三天没合眼了。"

陈长安接过碗,指尖传来的温度让他意识到自己的手已经冻得发麻。四月的太行山,夜晚依然寒气逼人。他啜了一口茶,苦涩的味道让他精神一振。

"王师傅,您看这个风嘴角度..."陈长安指向转炉底部的一个铜制部件。

王铁山眯起独眼,粗糙的手指抚过铜件表面:"再往下斜五分,汉阳厂的老张当年说过,贝塞麦转炉的风要'贴着钢水走',不能直着吹。"

陈长安点点头,从怀里掏出一本油渍斑斑的笔记本,就着马灯的光快速画了几笔。笔记本的页边已经卷曲发黄,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化学方程式和机械草图。

"王师傅,您当年在汉阳厂...真的见过这种转炉?"

老人没有立即回答。他走到山洞角落,从一堆破布下面拖出一个樟木箱子。箱子上积了厚厚的灰尘,铜锁已经锈得发绿。王铁山从腰间摸出一把小钥匙,费了些力气才打开。

"光绪二十三年,张之洞大人从英国买回两台贝塞麦转炉。"王铁山的声音忽然变得异常清晰,仿佛回到了青年时代,"一台装在汉阳,一台...被秘密运到了太原。"

箱子里是一叠泛黄的图纸,边缘已经脆裂。王铁山小心翼翼地展开其中一张,上面用精细的工笔画着一台机械设备的剖面图,旁边密密麻麻标注着繁体字和英文术语。

"这是..."陈长安屏住了呼吸。

"汉阳厂的命根子。"王铁山咧嘴一笑,露出仅剩的三颗黄牙,"当年八国联军打进来,老师傅们拼了命保下来的。后来军阀混战,我师父带着图纸逃到山西,临死前交给了我。"

陈长安的手指轻轻抚过图纸上的线条,那些百年前的设计精确得令人惊叹。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前世在钢厂学到的那些"先进技术",其实早在一个世纪前就已经被中国工匠掌握——只是由于战乱和落后,这些知识被埋没了。

"王师傅,我们明天就按这个图纸改造炉子。"陈长安的声音有些颤抖,"再加上我的一些...想法,一定能炼出更好的钢。"

老人把图纸重新收好,独眼中闪烁着奇异的光芒:"陈小子,你知道张之洞大人在汉阳厂门口立了块什么碑吗?"

陈长安摇摇头。

"自强。"王铁山一字一顿地说,"就这两个字。"

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汉斯带着十二名日军特种兵摸到了兵工厂外围。他们穿着八路军的粗布衣服,但汉斯挺拔的身姿和金色的短发依然显得格格不入。

"停。"汉斯举起手,特种兵们立刻蹲下身。他从背包里取出一个精致的仪器——这是克虏伯公司最新研发的金属成分分析仪,可以通过光谱检测周围环境中的金属元素。

仪器的指针剧烈摆动起来。汉斯盯着表盘,眉头越皱越紧:"铁、锰、铬...还有钒?不可能..."

"汉斯先生,发现什么了?"佐藤小声问道。

"他们在炼合金钢。"汉斯的声音有些发干,"而且配方...非常先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亮剑大别山里的军工》,方便以后阅读亮剑大别山里的军工第63章 淬火之歌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亮剑大别山里的军工第63章 淬火之歌并对亮剑大别山里的军工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