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粮帆惊朝

作品:大胤商枭|作者:不离手的老烟|分类:历史|更新:2025-05-16 11:12:17|字数:4478字

大胤朝,京都。

皇城之中,气氛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黄河下游决堤的消息,像是冬日里的一盆冰水,将整个朝堂浇了个透心凉。

永昌帝震怒之下,问责声响彻大殿,令百官噤若寒蝉。

户部尚书周怀远更是如坐针毡,头上冷汗涔涔。

黄河岁岁修缮,耗费巨万,如今一朝溃决,他这个户部尚书首当其冲,难辞其咎。

更要命的是,皇帝下令,命他即刻主持赈灾事宜,调拨钱粮。

钱粮!

周怀远心底发凉。

私铸铜钱的事情,已经让他挪用了不少户部本该用于河工、漕运等处的款项。

如今国库虽有存银,但要应对如此规模的滔天洪水,所需钱粮简直是个无底洞。

一旦钱粮调度不力,赈灾不及时,引发民乱,那便是抄家灭族的罪过。

他一边硬着头皮应下差事,一边派人心腹紧急调拨,却发现处处捉襟见肘。

地方官府的奏报雪片般飞来,无一不是哀嚎遍野,请求朝廷速发钱粮。

周怀远只觉得眼前阵阵发黑,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跌落深渊的结局。

就在整个京都被黄河决堤的阴影笼罩,朝廷上下忙乱不堪之际,一则来自淮州的消息,悄无声息地传进了三皇子赵宸的耳中。

紫宸宫偏殿,赵宸正品着茶,听心腹内侍刘乘风汇报各方动向。

刘乘风面色凝重,将一份加急送来的密报呈上。

“殿下,这是淮州那边传来的消息。”

刘乘风低声说道。

赵宸接过密报,展开扫了一眼。

他本就对高瑞这个有趣的年轻人保持着关注,尤其是上次淮州之行后,高瑞的“烈焰血珀酒”已经开始源源不断地送往京城,为他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和便利。

密报上的内容,起初并未让赵宸感到意外。

无非是淮州高家在黄河决堤后,立刻响应朝廷号召,准备捐献钱粮赈灾。

这在高瑞之前江南水患的义举之后,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然而,当赵宸的目光落在密报中关于“船队规模”的描述时,他品茶的动作骤然一顿。

“五十艘大船组成的船队?”

赵宸的声音带着一丝惊讶,重复着密报上的字眼。

刘乘风躬身道:“正是,殿下。据报,淮州高家在接到黄河决堤的消息后,仅仅三日之内,便集结了五十余艘大型漕船、粮船,装满了粮食,由高家的一名老管事亲自带队,已经启程北上,直奔黄河下游灾区。”

五十艘!

而且是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集结完毕!

赵宸放下了茶杯,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眼神中流露出难以置信的光芒。

大胤朝的漕运体系虽发达,但漕船、粮船并非轻易就能调动。

尤其是大型船只,多掌握在官府或少数顶级世家手中。

高家虽是盐商巨富,在淮州也颇有势力,但要如此迅速地集结如此庞大的一支船队,其能量超乎想象。

“仅仅是捐献赈灾?”

赵宸嘴角勾起一抹玩味的弧度。

他可不认为高瑞仅仅是个慷慨的慈善家。

这个年轻人,每一步棋都深藏不露,充满算计。

刘乘风会意,低声道:“密报中是这样说的,对外也打着‘高氏义赈’的旗号。但……如此规模,如此迅速的行动,绝非寻常的捐献赈灾可比。而且,户部那边至今还在为钱粮调拨焦头烂额,各地官府也尚未组织起有效的救援。高家此举,可谓是……一骑绝尘。”

一骑绝尘!

赵宸的眼睛亮了起来。

在朝廷反应迟钝、效率低下,尤其是户部尚书周怀远焦头烂额之际,高家竟然能如此雷厉风行地组建起一支庞大的运粮船队北上赈灾。

这不仅仅是“义举”,更是一种示威,一种力量的展现。

“高瑞……”

赵宸轻声念出这个名字,眼神越发深邃。

“好一个高瑞!竟然能抓住这个机会!”

黄河决堤,国难当头。

谁能在此时挺身而出,及时有效地赈济灾民,谁就能赢得民心,赢得声望。

而高家此举,无疑将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殿下是说,高家此举另有深意?”

刘乘风试探着问道。

赵宸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宫墙外的天空,目光仿佛穿透了层层阻碍,看到了那支正浩浩荡荡北上的船队。

“深意?自然有。”

他冷笑一声。

“高瑞不是个会做赔本买卖的人。他要的,绝不仅仅是‘仁义无双’的名声。”

“如此大规模的运粮,需要的不仅仅是船只和粮食,还有人手、资金,以及沿途的打点。”

赵宸的思维异常敏锐,瞬间洞悉了其中的关键。

“更重要的是,灾区的情况极为复杂,流民遍地,盗匪横行。这支船队,若是没有足够的护卫力量,根本无法安全抵达。”

他想起了高瑞上次在淮州展示出的手段和魄力,想起了那场惊心动魄的赌局,想起了高瑞对自己私铸铜钱的布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大胤商枭》,方便以后阅读大胤商枭第126章 粮帆惊朝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胤商枭第126章 粮帆惊朝并对大胤商枭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