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炼铁炉

作品:大明:开局炸毁宁远城!|作者:盛达|分类:历史|更新:2025-05-02 20:55:17|字数:4398字

“你们只需记住,这个温度足以使钢材融化,能够炼制出含碳量更低的钢铁,既不是生铁也不是熟铁,而是比精钢更优质的钢铁。”

“天哪!”

“这怎么可能?”

杜寒的话引起了工匠们的惊叹,每个人脸上都是难以置信的表情,大家低声议论着,无人相信他的说法。

杜寒稍作等待,待众人讨论得差不多了,才抬起手示意大家安静:

“我的话是否正确,等炼出钢铁后再评判。

如今我们的条件有限,原料不足,制作太大的也无意义。

这个炉子每炉能出钢三千多斤,足够铸造钢炮了。

第一炉钢水出来后,我们先做铸炮用的铁范。”

有了耐火砖之后,建造进程依然很快,况且这个炉子本身也不算大,前后花了六天时间建成,当天便开始生火烘干。

在反射炉旁,杜寒让工匠们建造了一座小一些的炼铁炉,这次他没有插手,任由工匠们自行搭建了一个他们熟悉的样子。

这座小炼铁炉的模样,让杜寒想起大炼钢时代土高炉的样子,但工匠们的反应截然不同,在他们看来,这个高炉或许比那个什么蓄热反射炉更为可靠。

这几日,在杜寒指导下,刘汉亲手做了两个长一个短的泥模,准备用这三个泥模来铸造大炮的铁模。

泥模必须干燥后才能使用,那边的反射炉已经造好了,这边的泥模却还未干透。

这就是泥模的一大弊端,泥模铸造耗时极长,且极易受天气影响,一旦遇到阴雨天,折腾一个月也是常事。

更糟糕的是,泥模铸造的废品率极高,模具只能用一次,铸造完成后必须打碎才能取出火炮,铸造的速度完全取决于建模的速度,即便你的炼钢技术再高明也无济于事。

泥模虽有诸多优点,却有一个难以避免的问题:由于模具只能一次性使用,无论工艺多么精细,每次铸造出的火炮总会存在差异,口径多有偏差,炮身也会有或大或小的砂眼。

此时铁模铸炮的优点便凸显出来。

采用铁模后,模具能够反复利用,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成品的一致性也大幅提升,大幅缩短了火炮制造周期。

当火炮从铁模中取出时,尚处于炽热状态,若有瑕疵便可立即修整,炮膛打磨得极其光滑,无需额外的镗孔工序。

由同一模具铸造的火炮尺寸完全一致,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标准化生产。

这一特性至关重要,意味着后续生产的炮弹可以更精准匹配炮膛,增强密封性,有效提升射程。

杜寒给刘汉设计的泥模并不复杂,只有两个大小不同的炮筒模,大一些的与弗朗机炮相比粗不了太多,这让刘汉心存疑虑,这样的“小破炮”能有什么用?

刘汉并未多问,只是埋头按要求操作。

他渐渐意识到,这位百户总确实有些异想天开的想法,只需照做即可,好坏与己无关。

在制作铁范泥模的同时,刘汉还着手制作其他工具的泥模。

杜寒看过这些模型后灵机一动,绘制了几份工具图纸交给刘汉,比如活动扳手、大管钳之类的,打算在铸炮时一并试制。

然而,对于这些前所未见的新奇工具,刘汉并不看好其实际用途。

相比之下,造车的工作进展最快。

杜寒设计的奇特车辆已接近完成,只待装上车轮。

如今木匠们才明白为何要让铁匠主导造车——这辆外观怪异的马车所用木材极少,绝大部分为铁材。

特别是安装在车轴上的四个大轴承,七八名铁匠连续奋战五天才完成。

在等待泥模干燥期间,刘汉也亲自操刀,最终成功打造出八个。

杜寒创造性地引入螺丝技术,这些熟悉铁艺的工匠经过多次尝试,终于掌握了相关技巧。

直到这时,木匠们才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

幸亏有王函在一旁指导,否则单靠这群铁匠,恐怕一个月也造不出一个。

然而经过此次轴承制造的历练,这几个铁匠已完全掌握了这种原始轴承的制作方法,未来效率将不断提高。

对此成果,杜寒非常满意,再次慷慨解囊,参与造车的铁匠每人奖励五两银子,木匠每人一两。

王函因在轴承制造中的重要作用而受到表彰,所得奖金也是所有人中最丰厚的,杜寒给了他十两银子作为奖励。

近几日,杜寒抽空检查了士兵的队列训练,尽管结果与预期还有很大差距,但士兵们已逐步掌握基本的口令与动作要领,剩下的只是继续努力练习了,无需杜寒时时监督。

在杜寒的安排下,工匠们的伙食有所改善,大家干劲十足。

然而,隔壁院子偶尔飘来的刺鼻气味让他们起初有些抱怨,但时间久了也就习以为常了。

高炉需要整整一天才能完全烘干,在这期间,杜寒多次仔细检查,发现这些工匠的技术水平相当不错,炼钢炉的质量令人满意,几乎找不出明显的缺陷。

杜寒刚检查完高炉,就见到李政匆匆跑来报告说金启保到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大明:开局炸毁宁远城!》,方便以后阅读大明:开局炸毁宁远城!第56章 炼铁炉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明:开局炸毁宁远城!第56章 炼铁炉并对大明:开局炸毁宁远城!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