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工农兵大学生

作品:工农兵大学生|作者:艾叶子|分类:现言|更新:2025-05-16 17:53:35|字数:21912字

周医师是医学院科班毕业的、又是在市级医院工作,他认为“不确定血型,不能承担输血引发的意外情况”。

时间一分一秒飞快过去,代血浆输进人体,血压还是升不上来……

最后,还是邓医生拍板:“他是我们厂的工人,救人要紧,就输O型血,先抽400CC,挂上去”!……于是,那个胖乎乎的职业献血员马上撸起了衣袖、伸出了她的粗胳膊……

幸运的是,没有出现任何输血的不良反应,这个病人得救了。

这次出诊,对忆江南触动很大。

农村缺医少药情况严重,医疗技术水平低,对于一些危急症病人束手无策;特殊情况下,病情需要不惜一切代价抢救病人,但是又面对风险,应该怎么样进行选择?

厂矿卫生所的医务人员,尽管没有高学历、技术水平也不高,但是他们与工人和家属之间有一种非常密切的联系,往往就能赢得病人对他们的信任和理解。

厂矿的医生对自己单位的职工比较有感情,就敢为“生命高于一切”进行努力,敢承担责任。

第二章 不能谈恋爱

大院里面的这些老阿姨,都在关心忆江南的个人问题,怎么还不想谈恋爱?

只要看到她就会好奇地问东问西。

机械厂的唐老厂长、现任机械局副局长,他的夫人康秀兰阿姨最热心最直爽,就像老和尚念经:“这么大的闺女了,赶快嫁了吧,嫁了吧”!

忆江南哭笑不得,附和着念叨“等不起了、等不起了,我要快点去上学了,快点走吧!”

事情总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忆江南收到了常将军的一封来信,还是通过厂里的工友特意送上门的。

1968年分配进厂的这批老三届中学生,一共有180多号人,年纪最小的15岁,最大的中专毕业生25岁。经过一个月的短暂集训,忆江南和常将军同时被分配到了生产飞机副油箱的军工车间。

别看这个车间不算大,300多名工人,它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机械工业部、部属企业沈阳飞机制造厂和洪都机械厂的配套生产车间、政治和军事意义非常重大。

从60、70年代,这个车间的歼6战斗机副油箱一年最高要生产1千副,除了出口就是支援越南抗击美国的入侵。

同时分配在同一个生产班组的三个人,周春琴、忆江南、常将军、2女1男,同年出生、生日只相差几个月、其中周春琴生日在2月份、忆江南第二,最小的就是常将军的生日在年底;就这样三人成为了师姐师弟的关系。

男孩子成熟的晚,常将军第一次离开父母和最宠爱他的老外婆,生活上一点不能自理,出过不少洋相。

第一次在车间里,用一只洗手盆洗穿脏了的工作围裙,泡湿后打上肥皂,常将军就不知道怎么操作了;蹲在地上,围着洗衣盆转了两圈也没有把这条围裙洗出来。

他在家里都是老外婆帮他打理一切,不满17岁的他,从来没有洗过一双袜子一条手帕一条短裤。

两位师姐看得哈哈大笑,最后还是忆江南伸手示范了一遍,帮他洗好了这条围裙;以后就一直到教会他洗衣服洗鞋袜洗帽子洗围裙,最后只有被子蚊帐床单等大件,需要忆江南帮忙洗涤。

车间里面开展“一帮一、一对红”的活动,忆江南与常将军就结了思想互助的对子;除了要经常谈心、还要生活上互相帮助。

每隔1、2个月,常将军冬天用的床单被单夏天用的蚊帐,都需要洗涤一次。

只要天气好,忆江南周六下班以后,不愿意爬男职工的那栋宿舍楼的四层,就在一楼楼下,扯开嗓子大声叫唤:“常将军,常将军,把东西扔下来”。

闻声,邻近几间宿舍的窗户那里,就伸出来好几个脑袋,望着楼下都在笑闹起哄;学着忆江南的喊话:“常将军、你赶快把东西扔下去啊,别叫人家久等啊”,阴阳怪气地把“人家久等”那几个字拖音拉的格外长。

忆江南我行我素根本不理睬那些“庸俗的玩笑”,虽然在工厂里对她抱有好感的人不少,她一概以平常心对待,她早就放言:“不到25岁,不考虑个人问题,我要上大学”。

她说的是“要”而不是“想”,这就表明了她的一种“言必行、行必果”态度和决心。

界西市是个小城市,青年男女结婚都比较早,听到忆江南的豪言壮语,大家都笑了“难道她想当老尼姑”?没人相信她真能言出必行。

在工厂车间当工人不到3年,忆江南参军去了。

常将军随后调回了省城,也被推荐上了首都大学;现在他已经是母校的一位青年教师了,真是后生可畏。

常将军在界西市逗留了2天。

在忆江南的要求下,他们的师傅和几位师姐妹、一直非常热情的陪伴在侧寸步不离;搞的常将军一肚子话根本就没有机会说出来,只得非常遗憾的返回北京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工农兵大学生》,方便以后阅读工农兵大学生第1章 工农兵大学生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工农兵大学生第1章 工农兵大学生并对工农兵大学生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