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有一位姓安的姑娘,她是先当兵再退伍回到机械局工作的。安姑娘也是党员,年纪比忆江南还小几岁,而且她的父亲与机械局阮局长还是战友呢!看来这个中医学院的名额已经被机械局机关工作人员提前锁定、非安姑娘莫属了。
个人报名、群众推荐的工作还没有正式铺开,激烈的竞争已经开始了。
一周以后,西江省机械厂分配到了3个名额,一个是机械系、一个是冶金分析、一个是师范大学中文系。
在那个年代,年轻人可以有理想的翅膀,但只能在限定的范围内飞翔。
忆江南最想上政法学院、或者学法律、但是没有名额,想报名都找不到门,那个法律专业根本还没有恢复。
想上大学、报名的先决条件就是要求:未婚,就这一条,把90%以上的年轻人都卡住了;第二条则是“工龄长的优先”,这一条对忆江南大有好处、极为有利。
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有66届、67届、68届、俗称“老三届”的高中和初中学生们,当时既不能升学、也不能按时毕业、全国大约有1千多万中学生滞留在各自的学校里。
1968年,全国同时对6届中学生进行毕业分配。界西市是一座煤城,当时的分配方向就是面向农村、面向工厂、面向矿山、面向军队,俗称“四个面向”。
“老三届”的毕业生,是作为“知识青年”走上与工农兵结合的道路、是需要接受工人阶级、贫下中农、解放军“再教育”的。
有大约四分之一分配到工厂的知识青年,当时被称为“学员”,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徒”,每月工资“学员”比“学徒”还低了2元钱。
到了1976年底,老三届的学生们与“工农兵相结合”都已经8年多了。在工厂、这些学员、早已经成为了工人阶级的一员,尚未结婚的青年人已经是屈指可数的啦。
1970年,首批工农兵大学生推荐制度就有过一条要求:“工龄满8年者”;当时的忆江南掰着指头一算,还要干等5、6年,这个等待的时间未免太漫长了吧。
听说部队里推荐上大学就没有这个工作年限的规定。千方百计利用了“经过长征的军人子女可以优先入伍”这条政策,忆江南跑去当了兵,期望能从部队缩短时间上大学......
73年那一次大学招生、“教育回潮”要进行文化考试,全国出了一位物理化学考试的“白卷考生”张铁生、他在考卷背面写下的那封信曾经引起忆江南心里的多少共鸣......因为服从调动、与推荐上学的机会擦肩而过......兜兜转转还是经历了8年的等待,才迎来这么一个最后的机会。
忆江南得知上大学的名额已经到了工厂,立即向卫生所俞所长、工厂劳资科童科长,提出要上大学的报名申请;在那三个名额当中,她选择的就是中文系,因为她爱好文学。
工厂的子弟学校老师中没有未婚青年了,这个中文系的名额,全厂居然只有她一个人报名!多少年来不谈恋爱不结婚的坚持,是符合了必备的先决条件了!
报名填表,群众评议、小组鉴定、卫生所签字盖章、报工厂党委研究决定后,就等体检了。
工厂向机械局和教育局提出了申请,因为要“扩建职工医院”,要求市招生办公室根据本厂工作需要,将中文系置换成为医学院校名额。
12月26日,界西市招生办召开有关院校招生工作人员协调会议。
忆江南的这份报名申请表和简历在与会人员中传看了一遍,立即引起了与会老师的极大兴趣;出现了八所学校争抢一名生源的场景、其中还包括了北京大学;因为每个生员可以填写的六个志愿,忆江南填报的是政法、法律、新闻、文学、外语、医学。
按照择优录取的原则,像这种出身革命军人革命干部家庭的红五类苗子,最符合那个年代“根正苗红”的标准。
她从小学开始就是班长、少年先锋队大队长、中学学生会学习部长、各科学习成绩平均在90分以上;三好五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在学校获奖无数;兴趣爱好广泛品学兼优、是学校女子篮球队长、学校宣传队队长、小喇叭广播站站长;参加工作工龄已经8年,有当兵的经历、在部队受过嘉奖、政治上是共产党员;工厂曾列入重点培养发展对象,计划培养为民兵营长……这样的生源,有哪个学校不想要呢?
其工作单位要求调剂医学名额、师范学院不肯放弃这名学生、界西市本次招生的六所医学院校包括北京医学院、上海医学院、湖南湘雅医学院、和西江省中医学院、医学院、浮州第二医学院也一起来凑热闹……会场上居然会争得不可开交。
招生办主任张地三一看,这个会再这样争下去,其他的工作内容怎么进行了?
这位张主任非常果断,把忆江南的档案和报名表全都收了起来,立即拍板:“这个单位要求医学专业,本就属于调剂名额,不要再争了,就放给本省的医学院校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