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训练场上鸡飞狗跳、人仰马翻的“技术学习小组”,林好揉了揉太阳穴。
这摊子铺得有点大,光靠几个东岛俘虏和老刘这种“半吊子专家”,效率太低,不成体系。
坦克开得歪歪扭扭,炮弹装填手忙脚乱,这要是上了战场,妥妥的移动靶加殉爆点。
不行,得搞个正规点的……嗯,至少名字听起来正规点的。
“老李!”林好喊道。
李墨涵正唾沫横飞地给一群新兵蛋子讲解“地道战之精髓在于挖坑”,闻言赶紧小跑过来,一脸期待:“大帅有何吩咐?”
“咱们这个技术学习小组,我看可以升级一下。”林好斟酌着词句,“就叫……黑风军事技术学院吧!”
“黑风军事技术学院?”李墨涵眼睛瞪得溜圆,随即脸上泛起激动的红晕,“妙啊!大帅高瞻远瞩!此名大气磅礴,尽显我黑风寨虎踞龙盘之势!学院!好!好啊!”
林好嘴角抽搐了一下。
得,又开始了。
他懒得纠正李墨涵的过度解读,直接布置任务:“地方嘛,我看地道里不是有几间挖得比较宽敞的洞室吗?收拾出来,当教室。桌椅板凳什么的,能凑合就凑合。”
李墨涵连连点头:“明白!墨涵这就去安排!务必让学院展现出……嗯,朴实无华而又内蕴乾坤的气象!”
所谓的“学院校舍”很快就“落成”了。
几间潮湿阴暗的地道洞室,墙壁是坑坑洼洼的土石,地面踩上去还有点软乎乎的泥泞感。
几盏昏黄的煤油灯挂在墙上,勉强驱散黑暗,投下摇曳的光影。
所谓的桌椅,不过是几块破门板架在石头上,或者干脆就是几个树墩子。
空气里弥漫着一股土腥味、汗臭味和若有若无的机油味。
条件简陋得令人发指,但第一批“学员”挤在里面,却个个伸长了脖子,眼神里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丝毫不在意屁股底下硌人的木头和头顶偶尔掉落的土渣。
“学院”的师资力量也堪称“豪华”。
院长由李墨涵“当仁不让”地兼任,主要负责“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是每天雷打不动地吹捧林大帅的“丰功伟绩”和“深邃思想”,顺便讲讲《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虽然他自己也经常搞混。
专业教官团队则五花八门:几个被迫营业的东岛军俘虏,耷拉着脑袋,在王大彪凶神恶煞的目光“鼓励”下,有气无力地讲解着九四式坦克和九二式步兵炮的操作要领;几个经验丰富的老兵油子,负责枪械保养和射击训练;甚至还有几个被临时拉来的“土专家”——比如擅长打铁的张铁匠,被请来讲“金属材料的初步认知与锻打技巧”。
教学水平?那真是薛定谔的猫,全凭学员自己悟。
但有一点可以保证:实战经验绝对拉满,毕竟教官们不是刚从战场上下来,就是差点死在战场上。
课程设置更是突出一个“黑风寨特色”。
除了基本的队列、射击、武器拆装保养,“学院”还开设了诸如“论土豆的战略价值与高产种植技术”、“沼气池的原理、搭建与安全使用规范”、“如何用最少的材料构筑最坚固的土木工事”、“游击战术之敌进我退敌驻我扰精要”、“论地雷的百种妙用”等一系列听起来就特别接地气的课程。
林好甚至亲自口述,让李墨涵奋笔疾书,整理出了一本薄薄的、用土纸装订的小册子——《黑风寨土味黑科技操作指南(初版)》。
里面图文并茂(主要是李墨涵根据林好描述瞎画的简笔画),详细介绍了“神薯炮”的制作与维护、“燎原一式”步枪的改装要点、“黑风牌”手榴弹的投掷技巧等等。
这本“土味”教材,立刻被学员们奉为至宝,人手一本(手抄本),晚上都得抱着睡觉。
至于缴获的东岛军操作手册?那玩意儿字都认不全,哪有“大帅亲编”的教材香!
学员的构成更是复杂。
有跟着王大彪出生入死的老兵,也有刚放下锄头、满脸憨厚的农家子弟,还有不少是战场上投诚过来的伪军,甚至还有几个慕名而来、想学点“真本事”的附近绺子。
大家出身各异,口音南腔北调,但此刻都穿着五花八门的衣服,挤在同一个“教室”里,为了同一个目标——活下去,打鬼子,保家卫国——而努力学习。
“学院”的招生方式也简单粗暴。
李墨涵领着人,直接下到周边的村屯去“宣讲”。
不问你识不识字,不管你以前是干啥的,只要身体还算结实,眼神里有股子不服输的劲儿,愿意来黑风寨“深造”,那就统统欢迎!
一时间,黑风寨“开办军校,广纳贤才”的消息不胫而走,还真吸引了不少走投无路的热血青年。
整个“学院”呈现出一种奇特的景象:既有军事院校的严肃紧张,又有梁山好汉聚义厅般的豪迈粗犷。
学风自然是“艰苦卓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