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复杂而纠结的情感在他内心深处交织缠绕,如同汹涌澎湃的海浪一般,不断冲击着他的心灵。然而,正是这种情感的激荡,最终汇聚成了一股强大的创作冲动。他缓缓地走到桌前,凝视着那支饱蘸墨汁的毛笔,仿佛它是自己内心世界的延伸。略微思索片刻后,他深吸一口气,毫不犹豫地将笔锋落在墙壁之上。
他的笔触坚定而有力,每一个字都像是从他内心深处喷涌而出的火焰,燃烧着对故乡的眷恋、对离别的不舍,以及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与担当。
“别了,我的故乡!”这一句如泣如诉,饱含着他对故乡的深情厚意,同时也透露出他离别的无奈与决绝。
“离情别恨,莫缭绕我的征裳;国泪乡愁,莫羁绊我的戎装。”他以铿锵有力的语句,表达了自己不被情感所左右,坚定地投身革命事业的决心。
他略略思忖定定神,最后写道:“我要先踏上妖氛弥漫的战场,把我的热血与头颅贡献给多故多难的党。”这一句,将他对革命的信仰和对党的忠诚展现得淋漓尽致,他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扞卫革命的正义,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奉献一切。
随着他的书写,口中也不自觉地低声吟诵起来,那声音低沉而又激昂,就像是从他内心深处发出的呐喊一般。泪水在他眼眶里打转,模糊了他的视线,但他似乎并没有察觉,只是专注地写着,让那一个个龙飞凤舞的字迹在楼壁上跳跃、抖动。
这些字,每一个都像是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在流淌,它们在这狭小的房间里回荡,诉说着一个红军战士的壮志豪情。每一个字都承载着他对革命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时,他停了下来,凝视着眼前的楼壁,仿佛那上面的字是他生命的一部分。然后他在诗的末尾郑重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涪陵彭家模”,以及日期“1936 年2月12 日”。
这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他对故乡的告别信,对革命事业的宣誓书。他知道,这一去,可能就再也回不来了,但他毫不畏惧,因为他心中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对祖国的热爱。此时,屋内的其他战友也被彭家模的举动所吸引。他们纷纷围拢过来,默默地看着墙上的诗句,心中也涌起了同样的感慨。雄国民轻轻拍了拍彭家模的肩膀,说道:“老彭,写得好啊!咱们都是为了革命,这一去,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下去!”
马少奎微微颔首,表示对彭家模的观点深感认同:“的确如此啊,故乡就像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始终在我们内心深处闪耀着光芒。而革命的信念,更是如同钢铁一般坚不可摧,绝不能有丝毫的遗忘。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并肩作战,就一定能够迎来胜利的曙光!”
战友们的话语,宛如一股温暖的春风,轻柔地吹拂着彭家模的心田,使得他原本坚定的信念愈发坚如磐石。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红军战士们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西征事宜。他们有条不紊地整理着行囊,仔细检查着每一件武器装备,仿佛是一群即将出征的英勇战士,为即将面临的艰难险阻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彭家模即兴题写的诀别诗,则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静静地镶嵌在小屋的墙壁上。它默默地见证着战士们的离别,也见证着他们的壮志豪情。
终于,出发的日子来临了。那天的阳光如碎金般洒在小院里,却无法消融战士们心中如潮水般汹涌的离愁。彭家模最后一次回首,凝视着那间承载着他们无尽回忆的小屋,凝视着墙上的诗句,然后毅然决然地转身,迈着坚定的步伐,紧紧跟上了队伍的前进方向。他深知,这是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鏖战,但他毫无惧色,因为他心中有党,有人民,有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红军队伍如钢铁洪流般浩浩荡荡地离开了马家大院,踏上了新的漫漫征途。
他们的身影在阳光的映照下,犹如一座座坚不可摧的山岳,显得格外坚毅而有力。紧随他们脚步而行的雄国兵和姜亭富等人,来到这里,也停下脚步专门登上二楼,深沉地朗读彭家模的这首诀别诗,仿佛代表他们,说出了大家的心声。尽管路途艰险,但他们从未言弃,犹如钢铁般顽强的斗志和磐石般坚定的信念,支撑着他们一次次冲破敌人的封锁,一次次战胜艰难险阻。彭家模在西征途中,如同一颗耀眼的星辰,充分发挥着自己作为机要员的关键作用。他日夜如守护神般坚守在电台旁,与战友们齐心协力,确保了红军通讯的畅通无阻。在战斗最为激烈的时刻,他仿若无畏的勇士,不顾个人安危,在枪林弹雨中穿梭如飞,为前线的战士们传递着至关重要的情报。他的英勇和奉献,犹如一首激昂的赞歌,赢得了战友们的一致赞誉。
战争的残酷无情,如同一头凶猛的巨兽,在一次惊心动魄的战斗中,红军队伍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彭家模所在的部队陷入了敌人如天罗地网般的包围圈,形势岌岌可危。为了守护电台和重要情报,彭家模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宛如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带领一部分战士与敌人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殊死搏斗。电台小分队刚刚跨过千年茶马古道灵关镇,突然遭到一连国军侦察队的袭击,不好,保护电台迅速转移,决不能落入敌人之手,成为彭家模的主要责任,他推开雄国民和马少奎,让他们背着电台快跑,自己则拉开几颗手榴弹,等待敌人再近点再近点。敌人一边吼着抓活的,一边向彭家模射击,在枪林弹雨中,他如钢铁侠一般坚不可摧,身中数弹却依然顽强抵抗,直至敌人离他不过两三米时,他果断地拉响了三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保护雄国民和马少奎背着电台脱离了危险,谱写了一曲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壮丽赞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