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中期,大陆缺乏远程气象监测手段。"陈教授低声解释,"志远和建国提出用特制风筝携带仪器收集数据。后来发现...这种技术还能用于特殊通讯。"
他指向一组奇怪的符号:"这是他们独创的风筝密码,利用不同颜色的风筝布和飞行轨迹传递信息。当年两岸隔绝,他们想用这种方式..."
"联系姑姑?"蓝思远恍然大悟。
"不止。"陈教授深吸一口气,"1976年那次成功试飞后,上级看中了这项技术。志远和建国被秘密调往不同基地继续研究。直到1978年中美建交,项目才中止。"
许明远想起养父手上那些伤痕:"所以那些年他们分隔两地,其实是在..."
"继续'归鸿计划'。"陈教授点头,"用风筝技术发展出的通讯系统,能在不依赖电子设备的情况下传递简单信息。即使在现代战争中都有特殊价值。"
阁楼突然安静下来,只有老式风扇的嗡嗡声。许明远看向手中的"归鸿"——这个承载着两代人梦想的风筝,原来背后隐藏着如此重大的秘密。
"还有件事。"陈教授犹豫片刻,"志远临终前寄给建国最后一份材料,应该是一种..."
"纳米纤维配方。"许明远接口,"养父把它留给了我。"
陈教授眼睛一亮:"就是它!这种材料能让风筝在极端天气下保持稳定,是完成'归鸿'终极形态的关键。"他压低声音,"其实政府一直有人在关注这个项目。上个月还有人找我打听志远和建国的研究成果..."
楼下突然传来李玉芹的惊呼。众人冲下去,发现她站在工作间里,手中捧着一本打开的相册。
"我想起来了..."李玉芹的声音异常清晰,"76年冬天,志远和建国在甘肃基地。那天风雪很大,他们坚持要试飞新风筝..."她的手指轻抚照片上两个年轻人冻得通红的脸,"风筝起飞后,志远突然抱着建国哭起来,说'我们做到了'..."
照片角落,那个模糊的风筝轮廓与今天的"归鸿"惊人地相似。
夜深了,陈教授告辞前悄悄塞给许明远一张纸条:"明早九点,中山大学航空实验室见。有些事只能单独说。"
许明远回到客房,发现小满已经睡着,手里还攥着那枚铜纽扣。他轻轻掰开女儿的小手,突然发现纽扣背面刻着两行小字:
「风向会变线不断」
(风向会变线不断)
窗外,一轮明月悬在海峡上空。许明远想起父亲常说的一句话:"风筝飞得再远,线总在手里。"现在他才真正明白其中的含义。
喜欢明远回家请大家收藏:(www.zuiaixs.net)明远回家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