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予乔蹲下身,用银针挑起死者指甲缝里的碎屑。深褐色的粉末混着几缕丝线,凑近细闻,竟有淡淡的艾草味——这是南方巫蛊常用的材料,而杨明修祖籍正是楚地。她忽然想起三个月前,大理寺曾接到密报,说有人在黑市兜售清音阁残谱,买家名单里正有杨明修的名字。
“班主可知道,清音阁的《绕梁三叠》?”她忽然开口,手中银针划过木偶木架上的音阶,“这上面的刻痕,正是《绕梁三叠》的变徵之音,当年清音阁用此曲摧人心脉,如今倒是改良成了杀人凶器。”谢云舟的瞳孔猛地收缩,这是只有清音阁弟子才知道的秘密,眼前的“少年”竟能一眼识破。
水榭外忽然传来骚动,杨明修的夫人哭着要冲进来,却被暗卫拦住。沈予乔注意到她鬓边的银簪,刻着与谢云舟袖口相同的琴纹——半片残琴,琴弦断在第三根。这正是当年清音阁灭门案的标志,每具尸体胸前都刻着这样的图案,断弦数目对应死者在阁中的辈分。
“夫人可知,老爷为何收购清音阁残谱?”李偃飞忽然转向妇人,声音柔和却暗藏锋芒。妇人的哭声戛然而止,指尖紧紧攥住帕子,帕角绣着的三色丝线,正是谢云舟腰间穗子的配色。沈予乔心中一凛,看来杨明修夫妇与清音阁的渊源,远比想象中更深。
夜色渐深,戏台的琉璃灯次第熄灭,唯有池中血水仍泛着暗红。沈予乔借着月光查看木偶关节,发现每个连接处都嵌着极细的金粉,与死者伤口处的完全一致。这是凶手故意留下的线索,还是某种标记?她忽然想起柳婉儿案中,凶手也曾用特殊香料作为暗号,如今的金粉,或许正是新的死亡符号。
“次声波需要共鸣装置。”李偃飞忽然指着戏台四角的琉璃灯,“方才灯盏震动的频率,与木架刻痕的音阶吻合。凶手应该是在灯油里加了某种粉末,点燃后能随热气扩散,形成次声波的传导介质。”他取下一盏灯,果然在灯底发现残留的白色粉末,经沈予乔检验,正是能增强声波震动的硝石粉。
谢云舟忽然发出低笑,笑声里带着悲怆:“二十年了,他们以为灭了清音阁就能堵住天下人的嘴,可琴声断了,还有傀儡戏。”他猛然扯开衣襟,胸口赫然刻着半片残琴,断弦处的疤痕呈暗红色,显然是新伤。“杨明修当年是监察御史,亲手批了清音阁通敌的罪名,如今不过是让他尝尝被琴弦割喉的滋味——虽然不是真的琴弦。”
沈予乔终于明白,为何死者伤口会有金粉。那是用金箔裹着的琴弦碎片,在次声波震动时刺入喉管,既造成割喉假象,又能让金粉随血液扩散,掩盖真正的致死原因。而戏台上的《荆轲刺秦》,不过是凶手精心设计的隐喻——荆轲刺的不是秦王,而是当年的“判案御史”。
“所以你用傀儡戏做幌子,实则用次声波和金箔琴弦杀人。”李偃飞按住剑柄,目光扫过躲在角落的戏班弟子,“清音阁余党不止你一人,对吧?木架上的音阶符号,需要至少三人同时演奏才能形成共振,方才案发时,后台有三个人的位置空着。”
谢云舟的笑意凝固在脸上,他忽然看向沈予乔:“你不是男子,你是……”话未说完,一支弩箭突然从水榭立柱后射出,直奔他眉心。李偃飞反应极快,抽出腰间佩刀将弩箭击飞,箭头擦过谢云舟耳际,在木偶架上留下焦黑痕迹——弩箭淬了毒,正是清音阁独门的“断弦散”。
“保护证人!”李偃飞大喊,同时拽着沈予乔躲到木架后。戏台周围的竹林里传来衣袂破风之声,至少有五名杀手潜伏在暗处。沈予乔摸到木偶手中的钢刃,突然想起卷宗里记载,清音阁弟子擅长傀儡术,能以琴声操控木偶杀人,如今看来,他们改用了次声波和机械装置。
“左边三人,用弩;右边两人,使剑。”沈予乔低声道,观察着杀手移动时带起的竹影,“次声波需要持续共振,他们不会立刻毁了木架,所以目标是谢云舟和我们。”她手中的钢刃突然掷出,钉住了左侧杀手的手腕,弩箭“砰”地射向水面,惊起大片水花。
李偃飞趁机甩出绳索,将木架上的木偶全部扯落,九具木偶在地上翻滚,关节处的金粉洒成一片。杀手们显然没想到他们会破坏“凶器”,动作顿时一滞。就在这时,沈予乔发现戏台底板有暗格,轻轻一踩,竟露出半卷琴谱——正是《绕梁三叠》的残页,首页还盖着杨明修的私印。
“原来他才是当年的告密者。”沈予乔恍然大悟,“清音阁通敌是冤案,杨明修为了升官,伪造证据,灭了满门。谢云舟他们隐忍二十年,就是为了今天的复仇。”她看着谢云舟胸口的新伤,那道断弦疤痕的位置,与当年杨明修在卷宗上盖印的位置一模一样——这是血的印记,也是复仇的契约。
战斗在一刻钟后结束,五名杀手皆被制服,唯有一人服毒自尽。沈予乔在死者舌根处发现半片琴纹刺青,与谢云舟袖口的图案吻合。当她回到戏台时,李偃飞正在检视那卷琴谱,泛黄的纸页上,某处墨迹明显比其他地方新鲜,像是近期才补上的音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