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德川家康聪明,其他人都对基本的道理领悟得不够透彻,只有他不同一般。
王直心结已解,只觉前途一片光明,立马令人设宴替义弟德川家康,接风洗尘。不仅要叙下兄弟情谊,而且接下来,也还要靠他出使大明,为自己成就大事,万万不可怠慢。
以德川家康的才智,谋求“改革开放”,应该不难。改“受招”为“称藩”。解放军基业无损,对继续推行“东进”,也是大大有利。
王直设宴招待德川家康,很愉快地用了一餐。期间,向这位四弟提出了派其出使大明京城,为解放军完成“称藩纳贡”和争取“改革开放”的请求。德川家康答应得很干脆,似乎并没有考虑到此行的难度和危险性。
但是德川家康确实自有道理,他幼时便沦为人质,一直缺乏安全感。可同时对危险,也养成了无所畏惧的习惯。出使应该算作敌方的大明,危险肯定是少不了的。
德川家康并没有将这种危险太放在心上。而且此行的目的是代表扶桑向大明投降。“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虽然也有例外,但“投降”这种情况下,几乎不会发生。大明自称“天朝上国”、“礼仪之邦”,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多少会顾忌点颜面。总的说来,德川家康应该不会遭遇杀身之祸,最多被擒为俘虏。德川家康做俘虏这么多年,还会在乎这个吗?
王直见德川家康,干脆利落地应下了这么一桩大差事,同时也解了自己这段时间以来纠结万分的大困扰,不禁越想越高兴,只觉得还是这个年纪最小的四弟最中用,不仅聪慧,而且忠心。往后应该少不得让他为自己辅佐出力。
自己武有松冈则方,文有德川家康,还另有一个丰臣秀吉。何愁革命大业不成。呃,后边这个刺头,还是不说得好。以后应该不会再重用他,也不会让他再有出头之日。
说起大刺头,义子王滶也算一个。一想到他,王直便觉得有些气馁。古往今来的经验教训,都证明了“干爹不是那么好当”的。但依如今这种状况,不理会这个干儿子,也是不行的。
因此宴席一结束,王直便让人送德川家康下去休息,接着便召见了王滶。解放军拟将“接受大明招安”改为“向其称藩”,可是战略上的重大调整。对于王滶这个“受招”积极分子,肯定是要知会的。
王直喜形于色,一改沉郁,说:“儿呀,对于大明的招安…”
未等义父将话说完,王滶已急不可耐地插道:“干爹,可是改了主意?需知‘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既然您已经应下了‘受招’一事,可万万不能反悔呀。”
诚信之所以被称“美德”,是因为国人都不太把它当回事。硬是把“大路货”,逼成了“稀缺品”。但王直毕竟是解放军的首领,颜面上的东西还是要顾忌的,对“诚信”也还是抱有些不切实际的推崇。既可以说是“太傻”,也可以说是“过于实诚”。
由此说道:“我自然是不会反悔的。可我毕竟不是大明人,这‘受招’有失偏颇…”
喜欢王直请大家收藏:(www.zuiaixs.net)王直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