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白氏家族

作品:秦逸飞官场之路|作者:林枫染|分类:都市|更新:2025-05-26 20:01:47|字数:7140字

白玉楼这个人可不简单,他拥有常人难及的家族背景。

他们白家原籍在边西省西北边陲的北固原上。在当地、在边西省,乃至全国都是一个颇有传奇色彩的家族。

白玉楼的太爷爷叫白稼轩。白稼轩只有兄弟一人,是他们那一支的独苗苗。

白稼轩的老爹叫白景升。在兄弟中行三,人送绰号“白三爷”。是北固原上最大的土财主。

说白三爷是土财主,是因为他虽然家有良田千亩,大小店铺十几家,号称北固原首富,但是终其一生,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有捞到。

白景升吃够了没有功名的亏。他和他的儿子白稼轩,多半辈子都生活在同村赵氏家族的阴影之下,饱受赵家的凌辱和欺压。

其实,赵家是一个没落户。几十口人的一个大家庭,田地还没有两百亩,连头骡子都没有,只喂养了两头大牤牛。

赵家常年只雇佣两个长工,农忙季节实在忙不过来了,才不得不雇佣三五个短工。

据说,赵家祖上在前明的时候,曾经高中过举人。是否属实,也无从考证。

但是在近代,赵家一门确实考中了两个秀才。

赵家成为书香门第,自然“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大秀才娶了前任知县的女儿,小秀才娶了现任教谕的妹子。一个姑娘嫁给了州同知的儿子,一个姑娘给本县县丞做了填房。

十年间,白家和赵家打了三次官司。虽然每次白家都占据了一大半的理,官司却从来没打赢过一回。

不仅白白输给赵家一百多亩田地、赔了数百两白银,还被迫给赵家公开赔礼道歉。

白三爷铁了心让儿子读书,最低也得考个举人,最好能中个进士。

无论如何,也得让白家在赵氏家族面前挺直腰杆,扬眉吐气一回。

还好,白三爷的儿子白稼轩是个读书的好苗子,给白景升争气露脸。

十九岁的时候,他就通过了县试、府试和院试,考中了秀才。

而且在参加院试考试时,白稼轩还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被学政大人钦点为“案首”。

就在白稼轩等待来年到府城参加乡试的时候,武昌城头一声枪响,清朝灭亡了,科举作废了。

边西有句俗语,跑得快了撵上穷,跑得慢了穷撵上。

白稼轩考取了秀才,秀才却不值钱了。

在那个“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年代,只有手里有枪杆子才是王道。

可惜,白稼轩饱读圣贤书,却不会变通。死抱着圣人的教导不放,始终把孟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他的人生信条。

既不知道巴结官府,也不会和土匪勾结,更不会做日本人走狗当汉奸。

结果,白家的光景就像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都说识时务为俊杰,赵家就会钻营取巧、善于投机。

他们不仅和许多官员结为姻亲,亲戚连亲戚,织了一个庞大的关系网。

而且还广交朋友,和土匪勾勾搭搭,暗通曲款。

官家收税纳粮,自然指派赵家帮忙,土匪绑票要钱,也是请赵家居中协调。

至于赵家究竟从中捞取了多少好处,当事人不说,外人也无从知晓。

但是,赵家在二十几年的时间里,添置了十几家钱庄商铺,购置了上千亩水浇良田,却是不争的事实。

赵家眼瞅着就像吹气球一般,迅速发达了起来。

更让人不齿的是,赵家毫无民族气节。

当日寇铁蹄踏入边西,屠戮边西人民的时候,他们善于钻营取巧的品行暴露无遗。

赵家子弟有的直接给日本鬼子当翻译官,有的受日本人之邀在伪政府任职,还有几个直接参加了皇协军。

白家却恰恰相反。

当“华北之大,已经放不下一张平静书桌”的时候,白三爷已经病逝。

除去还在咿呀学语的老五白方成之外,白稼轩和他四个年龄较大的儿子,全都投入到了抗日洪流之中。

白稼轩卖掉千亩良田和十几处店铺,组建了一支三千多人的抗日队伍。

后来,这支队伍被改编成八路军边西军区的一个旅,白稼轩则成了该旅旅长。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白稼轩成为边西军区副司令员,主要负责后勤保障工作。

全国解放之后,白稼轩转到地方工作,曾经担任过边西省副省长。

只可惜白稼轩积劳成疾,在战争年代弄垮了身体。他在五十几岁时,就死在了副省长任上。

如果白稼轩算作一代的话,那么白家第二代最为鼎盛。

白稼轩的五个儿子,有三个封疆大吏。前后在四个省担任过省委第一书记。

其中白家老二白方均成就最高,不仅担任过多年省委书记,最后还迈上一个台阶,成为副国级干部。成为白氏家族职务最高的人。

本来,无论按级别还是按年龄,白方均都应该充当白家话事人的角色。只因为他为人谦逊,性格恬淡,就把这一角色让给了五兄弟中的老幺。

兄弟五人当中,最小的弟弟叫白方成,今年58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秦逸飞官场之路》,方便以后阅读秦逸飞官场之路第121章 白氏家族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秦逸飞官场之路第121章 白氏家族并对秦逸飞官场之路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